目录

已发生损失模型

已发生损失模型(Incurred Loss Model)是一种会计准则,主要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确认信贷损失。它的核心逻辑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只有当客观证据明确表明一笔贷款已经发生了损失(比如借款人连续数月逾期不还款),银行才能计提相应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这种“向后看”的模式,要求有确凿的损失事件作为计提准备金的扳机。它就像是等到天花板上出现水渍才承认水管漏了,而不是在水管老化时就预作准备。这种方法的滞后性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暴露了巨大风险,因此已被更具前瞻性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CECL)所取代。

“亡羊补牢”式的会计方法

已发生损失模型的工作原理非常直观,可以分为两步:

  1. 第一步:识别损失事件。 银行需要等待一个明确的、客观的损失触发信号。这个信号不是凭空猜测,而是有据可查的事件,例如:
    • 借款人严重违约,比如连续90天以上未支付本息。
    • 借款人申请破产。
    • 由于借款人财务困难,银行进行了债务重组,并作出了利息减免等让步。
  2. 第二步:计提损失准备。 一旦损失事件被识别,银行就会评估这笔贷款预计会损失多少钱。这个损失金额等于贷款的账面余额减去银行预计未来可以收回的金额(包括抵押品变现的价值)。然后,银行会在利润表中确认这笔损失,并计入“贷款损失准备金”这个科目,以备未来冲销坏账。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简单、客观、不易被管理层操纵,因为一切都基于已经发生的事实。但在硬币的另一面,它的缺点也同样致命。

为什么它退出了历史舞台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已发生损失模型”的“滑铁卢之战”。这场危机暴露了它两个致命的缺陷,使其成为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帮凶”。

缺陷一:反应迟钝,拨备不足

在经济下行初期,虽然很多企业和个人已经陷入困境,但尚未构成实质性违约。根据“已发生损失模型”,只要借款人还在苦苦支撑、按时还款,即使银行心知肚明他们未来违约的概率极大,也不能计提准备金。这导致银行的损失准备远远落后于风险的实际累积速度,就像暴风雨来临前,气象台却迟迟不发预警。当经济危机全面爆发、违约潮涌现时,银行才开始匆忙计提巨额拨备,为时已晚,往往会因此陷入资本不足的困境。

缺陷二:加剧经济周期的波动

这个模型具有强烈的顺周期性(Pro-cyclicality)。

简单说,它让好年景“好上加好”,让坏年景“坏上加坏”,起到了放大经济周期的作用。

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虽然“已发生损失模型”已基本被取代,但理解它能为我们分析银行(尤其是对比历史数据)和理解新准则提供深刻的洞见。

  1. 理解会计准则的进化: 从“已发生”到“预期”,反映了监管机构和市场对风险认知的深化——从“事后补救”转向“事前防范”。在分析一家银行的历史财务数据时,投资者必须清楚地知道分水岭在哪里,不能将新旧准则下的利润和拨备数据直接进行比较。
  2. 洞察风险管理的本质: “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要求管理层对未来进行预测,这反而为投资者打开了一扇窗。通过分析银行披露的对未来宏观经济(如失业率、GDP增速)的假设,我们可以评估其管理层是审慎还是乐观,从而判断其拨备计提的“含金量”。
  3. 警惕“数字游戏”: 会计是商业的语言,但不是商业本身。无论是旧模型还是新模型,都有被管理层“美化”的可能。一个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永远不会仅仅满足于报表上的数字,而是会努力去探究数字背后的驱动因素——贷款组合的真实质量、风险控制的文化以及管理层的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