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发生损失模型(Incurred Loss Model)是一种会计准则,主要用于银行等金融机构确认信贷损失。它的核心逻辑是“不见兔子不撒鹰”:只有当客观证据明确表明一笔贷款已经发生了损失(比如借款人连续数月逾期不还款),银行才能计提相应的贷款损失准备金。这种“向后看”的模式,要求有确凿的损失事件作为计提准备金的扳机。它就像是等到天花板上出现水渍才承认水管漏了,而不是在水管老化时就预作准备。这种方法的滞后性在2008年金融危机中暴露了巨大风险,因此已被更具前瞻性的预期信用损失模型(CECL)所取代。
已发生损失模型的工作原理非常直观,可以分为两步:
这种模式的优点是简单、客观、不易被管理层操纵,因为一切都基于已经发生的事实。但在硬币的另一面,它的缺点也同样致命。
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是“已发生损失模型”的“滑铁卢之战”。这场危机暴露了它两个致命的缺陷,使其成为金融体系不稳定的“帮凶”。
在经济下行初期,虽然很多企业和个人已经陷入困境,但尚未构成实质性违约。根据“已发生损失模型”,只要借款人还在苦苦支撑、按时还款,即使银行心知肚明他们未来违约的概率极大,也不能计提准备金。这导致银行的损失准备远远落后于风险的实际累积速度,就像暴风雨来临前,气象台却迟迟不发预警。当经济危机全面爆发、违约潮涌现时,银行才开始匆忙计提巨额拨备,为时已晚,往往会因此陷入资本不足的困境。
这个模型具有强烈的“顺周期性”(Pro-cyclicality)。
简单说,它让好年景“好上加好”,让坏年景“坏上加坏”,起到了放大经济周期的作用。
虽然“已发生损失模型”已基本被取代,但理解它能为我们分析银行(尤其是对比历史数据)和理解新准则提供深刻的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