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煤,顾名思义,就是指在市场上通过现货交易、价格随行就市的煤炭。它没有固定的长期合同约束,其价格像一只灵敏的兔子,时刻跟随着供求关系、宏观经济、季节变化甚至天气预报的脚步上蹿下跳。与它相对的是长协煤,即“煤炭中长期合同”的简称,是煤炭供需双方签订的、执行周期在一年及以上的合同,价格相对稳定。这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煤炭市场的价格双轨制,理解了“市场煤”,就等于拿到了解读中国能源行业,特别是火电与煤炭这对“欢喜冤家”之间利润博弈的关键钥匙。
想象一下你去菜市场买菜。你可以选择和熟悉的菜农签个“包年合同”,约定好未来一年不管市场价如何,他都以每斤5元的价格给你供应白菜,这就是“长协煤”的模式。你也可以选择每天去自由市场,看谁家的白菜新鲜便宜就买谁的,今天可能是3元一斤,明天可能就涨到8元,这就是“市场煤”的模式。
长协煤的主要目标是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它通常由大型煤炭企业和主要发电集团签订,政府在其中扮演着重要的协调和监督角色。
市场煤是长协煤之外的补充,它更真实地反映了煤炭市场即时的冷暖。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理解一家公司在产业链中的定价权至关重要。而“市场煤”的存在,深刻地影响着煤炭和电力两个行业的利润分配和投资逻辑。
一家煤炭公司的投资价值,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市场煤”的销售占比。
火电行业是理解“市场煤”影响的绝佳案例。它们长期面临一个著名的困境:“市场煤,计划电”。 这意味着,火电厂的燃料成本(煤炭)是随行就市的(特别是长协不足的部分需要市场煤补充),而其产品价格(电价)却受到国家严格管制,无法轻易向下游传导成本。
因此,在分析一家火电公司时,必须深入研究其燃料构成:长协煤占比多高?对市场煤的依赖度多大?这直接决定了它在煤价波动时的抗风险能力。
“市场煤”不仅仅是一个商品名词,它更像一个放大镜,将能源行业的风险与机遇清晰地展现在我们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