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盈利额 (Average Earnings) 是指一家公司在过去数年(通常是一个完整的商业周期,如7到10年)的平均净利润。它不是简单地看公司某一年“赚了多少钱”,而是通过拉长时间周期,将利润的高峰和低谷进行平滑处理,从而得出一个更能代表公司长期、可持续盈利能力的数字。这种方法帮助投资者拨开短期业绩波动的迷雾,看清企业真实的“赚钱体质”。对于那些身处周期性行业的公司,例如钢铁、化工或航空业,其利润可能像过山车一样大起大落,此时,平均盈利额就成了评估其内在价值的一把更可靠的标尺。
在投资世界里,只盯着一年的财务数据做决策,就像只看一张照片就断定一个人的性格一样,往往会得出片面的结论。
一家公司某一年的利润暴增,可能并非因为其主营业务突飞猛进,而仅仅是“运气好”,比如:
这些“一次性”的利好,就像给财报加了“美颜滤镜”,虽然好看,却不真实。如果投资者误将这种短期高利润当作常态,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估值,就可能在价格高位买入,承担巨大的风险。反之,公司也可能因为一次性的罚款或资产减值而导致当年利润难看,但这未必代表其长期盈利能力已经丧失。
对于周期性行业的公司,其利润表现更像一面“哈哈镜”,时而高得离谱,时而低得吓人。
因此,无论是面对“美颜滤镜”还是“哈哈镜”,采用平均盈利额的视角,都能帮助我们还原公司盈利能力的“素颜照”。
计算和运用平均盈利额,本质上是一个“去伪存真”的过程,核心是剔除短期噪音,找到长期价值的锚。
得到平均盈利额后,最常见的用法就是计算一个更稳健的估值指标:常态化市盈率。
这个指标消除了单一年度利润波动对市盈率的干扰。当你看到一家周期性公司的当年市盈率低至5倍,但用过去10年平均盈利额计算出的常态化市盈率却高达20倍时,你就应该高度警惕了——这说明当前的高利润是不可持续的。反之,如果一家优秀的公司因为暂时困难导致当年市盈率很高,但其常态化市盈率依然合理,这或许就是一次不错的投资机会。
平均盈利额这一概念,完美诠释了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关注企业的长期内在价值,而非短期的市场价格波动。 传奇投资大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其著作中反复强调,要用多年的平均盈利来评估一家公司,这是构建安全边际的关键一环。因为投资的本质是购买一家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而“平均盈利额”正是对这种未来盈利能力的一个更为审慎和可靠的预测。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个工具的启示在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