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邦鑫是中国教培行业巨头好未来(TAL Education Group)的创始人。他不仅是一位成功的企业家,更是中国教育领域一位标志性的人物。他的创业故事,以及带领好未来从辉煌顶峰到遭遇“双减”政策重创后的转型求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商业案例。研究张邦鑫和他的企业,就如同亲历一场关于商业护城河、企业家精神、毁灭性风险和企业韧性的实战教学。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这不仅是一个关于公司成败的故事,更是一堂深刻的、关于如何评估人和商业模式在极端压力下真实成色的必修课。
张邦鑫的创业史,是一部典型的“学霸逆袭”的励志剧。这位从北京大学走出来的硕博连读生,最初只是为了赚取生活费而兼职做家教。然而,他敏锐地发现,当时的课外辅导市场充满了机会,但也乱象丛生,缺乏真正优质和标准化的教学服务。
2003年,张邦鑫与同学创办了“学而思”——好未来的前身。与许多急于扩张的机构不同,张邦鑫从一开始就将教学质量和用户口碑视为企业的生命线。他坚信,最好的营销就是学生和家长的口口相传。
这种对产品和口碑的极致追求,是价值投资理念中寻找优质公司的重要线索。一家依靠内生增长和用户推荐发展壮大的公司,通常拥有比那些依赖巨额营销投入的公司更坚固的护城河。
在“双减”政策出台前,好未来是资本市场的宠儿,市值一度超过500亿美元,被视为中国最成功的教育企业之一。沃伦·巴菲特曾说,他喜欢的是那种“简单、可预测、有持续竞争优势”的生意。在当时看来,好未来几乎完美符合这些标准。
好未来的核心护城河,是其通过十几年积累建立起来的无形资产——品牌和口碑。
张邦鑫很早就意识到科技对教育行业的颠覆性力量。他多次在公开场合强调:“好未来本质上是一家科技公司。”公司每年将大量营收投入到技术研发中,探索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融合。 这种对科技的持续投入,不仅仅是“锦上添花”,而是不断加宽护城河的战略举动。科技提升了教学效率,降低了规模化扩张的边际成本,并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化的学习体验。对于投资者而言,一个愿意持续将利润再投资于自身核心优势建设的企业,往往具备成为长期“复利机器”的潜质。
查理·芒格提醒投资者,评估一家公司时,必须高度重视其管理层的品格和能力。张邦鑫为好未来注入了深刻的“长期主义”文化。他关注的不仅仅是短期财务数据,更是组织健康度、人才培养和客户价值。这种以价值观驱动的管理模式,是公司在面临顺境时能够行稳致远、在遭遇逆境时能够凝聚人心的重要基石。
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即“双减”政策。这对于整个K-9(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培训行业来说,无异于一场突如其来的行业地震。
“双减”政策的落地,是典型的政策风险演变为“黑天鹅”事件的案例。它直接颠覆了教培行业赖以生存的商业模式。好未来的核心业务被要求“营转非”(从营利性转为非营利性),收入和利润预期瞬间归零,股价在短短数月内从接近100美元的高点跌至个位数。 这给所有投资者上了沉重一课:
在行业生死存亡的关头,张邦鑫的反应展现了一位成熟企业家的责任感与决断力。
这种积极自救、努力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行动,展示了企业核心能力的韧性。一个伟大的组织,其价值不仅在于当前的业务,更在于其内生的、可迁移的核心“基因”— —在这里,就是好未来的教研能力、技术实力和组织文化。
张邦鑫和好未来的故事,是一部充满戏剧张力的投资教科书。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可以从中汲取以下宝贵的启示:
在顺境中,优秀的管理层能带领公司高速发展;而在逆境中,他们的远见、格局和品格决定了企业能否存活下来。张邦鑫在危机中的担当和对未来的不懈探索,本身就是一种宝贵的资产。正如芒格所说,有时候,你需要的是一个优秀的“骑手”(管理者),即便他暂时骑的“马”(业务)不那么尽如人意。
对于在中国市场投资,理解政策导向是不可或缺的一环。某些行业天然与国计民生紧密相关(如教育、医疗、金融),其商业模式受政策影响的程度远高于其他行业。投资者应在自己的能力圈内,对这类风险进行充分评估,并考虑在资产配置中进行适当的分散。
危机是“压力测试”,它能淘汰掉平庸的公司,也能让真正优秀的公司浴火重生。投资者应关注:公司是否能快速适应变化?管理层是选择抱怨还是积极行动?公司是否拥有可以迁移到新领域的核心能力?在市场一片悲观、股价低迷时,对这些问题进行深入思考,或许能发现被错杀的投资机会。与好未来在同一赛道的东方甄选转型直播带货的成功,便是另一个生动的例证。
好未来的股价走势完美演绎了市场情绪的钟摆——从极度贪婪到极度恐惧。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挑战永远是:在市场狂热时保持冷静,在市场恐慌时保持理性。你需要独立思考,估算企业在转型后的内在价值,而不是被每日波动的股价牵着鼻子走。这正是投资的精髓所在——“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