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生信条 (Our Credo),是全球最大的医疗健康公司之一强生公司 (Johnson & Johnson) 的核心价值观与企业哲学。它并非一份普通的商业行为准则,而是一份在1943年由公司时任董事长罗伯特·伍德·约翰逊二世 (Robert Wood Johnson II) 亲自撰写、并于公司上市前夕向全世界发布的纲领性文件。其核心思想在于,明确定义了公司必须承担的四个层次的责任,并按照重要性进行了排序:第一是对客户,第二是对员工,第三是对社会,第四才是对股东。 这种将股东利益置于末位的理念,在当时乃至现在都显得尤为独特,它深刻地塑造了强生公司的企业文化,并被无数价值投资者奉为研究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经典范本。
要理解《强生信条》的非凡之处,我们需要回到它诞生的那个时代。1943年,世界正笼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阴云之下,商业世界的主流信条是“股东利益最大化”。大多数公司的目标简单而纯粹:为所有者赚取尽可能多的利润。然而,罗伯特·伍德·约翰逊二世却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他坚信,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存在的意义远不止于创造利润。企业应该是一种服务于社会公器的力量,对所有利益相关者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这份远见卓识,并非空穴来风。强生公司自1886年创立以来,就一直秉持着将科学应用于改善人类健康的初心。从生产第一批无菌外科敷料,到推出婴儿爽身粉,强生的产品始终与消费者的生命与健康息息相关。约翰逊二世深刻地认识到,这种与生命健康紧密相连的业务,天然地要求公司必须将信任和责任置于一切之上。 因此,在公司即将于1944年挂牌上市,向公众股东敞开大门的前夕,他将这些思想系统地整理、升华,写成了《强生信条》。这不仅仅是一份内部文件,更像是一份公司与全世界的“契约”。它向未来的股东们明确宣告:投资强生,意味着你认同并接受这样一种价值观——只有在对客户、员工和社会尽到责任之后,股东才能获得理所应当的、可持续的“公平回报”。
《强生信条》的结构清晰、逻辑严谨,如同一座坚固的金字塔,层层递进,奠定了公司决策的基石。
信条开篇即明确指出:“我们认为,我们的首要责任是对医生、护士和病人,对母亲、父亲和所有使用我们的产品和接受我们服务的人负责。” 这句话定义了强生最核心的利益相关者。具体而言,这份责任意味着:
要理解这份责任的真正分量,没有比1982年的“泰诺投毒事件” (Tylenol poisoning crisis) 更好的例子了。当时,有人恶意地向市场上流通的强生王牌产品——泰诺(Tylenol)止痛胶囊中注入剧毒的氰化物,导致芝加哥地区7人死亡。这起事件瞬间将强生公司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品牌声誉和公司生存面临空前危机。 面对危机,时任CEO詹姆斯·伯克(James Burke)没有丝毫犹豫。他没有选择被动地等待调查结果,或是仅仅召回问题批次的产品。在《强生信条》的指引下,他做出了一个在当时看来商业上极其“愚蠢”的决定:以3100万瓶的惊人数量,从全国范围内召回所有泰诺胶囊,并销毁,直接经济损失高达1亿美元。 同时,公司设立免费热线,与公众进行坦诚沟通。随后,强生又投入巨资,率先研发并推出了带有三重安全密封包装的新款泰诺片剂,从根本上杜绝了类似投毒事件的可能。 强生的果断行动,虽然在短期内造成了巨大的财务损失,但却向全世界展示了什么叫做“对客户负责”。公众看到了一个将消费者安全置于利润之上的企业公民形象。最终,这种信任转化为了更强大的品牌忠诚度。短短数月内,泰诺不仅重返市场,还奇迹般地夺回了大部分市场份额。这个事件,成为了企业危机公关的典范,更让《强生信条》从纸面上的文字,变成了活生生的、震撼人心的商业传奇。
信条的第二部分,阐述了公司对全球员工的承诺:“我们对我们的员工,即在世界各地与我们共事的男女同仁负责。” 这部分内容强调:
在现代管理学中,这正是构建卓越企业文化的核心要素。约翰逊二世在几十年前就洞察到,员工并非生产线上可随意替换的螺丝钉,而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一个充满尊重、安全感和归属感的环境,能够极大地激发员工的创造力和忠诚度。这种由内而发的凝聚力,是任何竞争对手都难以模仿的。
第三层次的责任,超越了企业经营的直接范畴,上升到了对整个社会和世界的关怀:“我们对我们所生活和工作的社区,乃至全世界的社会负责。” 这在今天被广泛讨论的企业社会责任 (CSR) 和ESG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 理念,在《强生信条》中早已有了清晰的体现。它要求公司:
这份责任感,意味着强生的经营决策,不能仅仅基于商业利益的考量,还必须评估其对社区、对环境的长期影响。这是一种将企业自身发展与社会整体福祉深度绑定的长远格局。
最后,信条才提到了股东:“我们的最终责任,是对股东负责。” 将股东放在最后,恰恰是《强生信条》最深刻、最耐人寻味的智慧所在。它并非不重视股东,而是认为股东的利益是一种“结果”,而非“目标”。信条的逻辑是:
这是一种典型的“先做对的事,再把事做对”的哲学。它完美地诠释了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关注企业的内生价值和长期可持续发展,而不是追逐短期的股价波动和季度财报。一个能够持续为客户创造价值、凝聚优秀人才、并与社会和谐共生的企业,其内在价值必然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最终通过利润和市值的形式,为股东带来丰厚而持久的回报。
对于投资者而言,《强生信条》绝不仅仅是一份高尚的道德宣言,它更是一套构建强大商业护城河的精密蓝图。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曾说,他寻找的是那些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伟大企业。《强生信条》正是这样一条无形但坚固的护城河。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可以从《强生信条》中学到,评估一家公司时不应只盯着财务报表。更重要的是,要去探寻那些驱动数字增长的无形力量。
《强生信条》是一个伟大的商业启示录。它告诉我们,商业的成功与道德的坚守并非相互对立,而是相辅相成。一个将责任置于利润之上的企业,最终往往能赢得最丰厚、最持久的利润。对于每一位立志于践行价值投资的投资者而言,在财务数据和市场分析之外,去寻找并投资那些拥有自己“信条”的伟大公司,或许才是通往长期成功的、最可靠的路径。因为,那份超越利润的追求,本身就是最深不可测的护城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