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见之明偏误 (Hindsight Bias),又称“事后诸葛亮偏误”,是行为金融学中一个非常普遍的认知偏差。它指的是人们在得知某一事件的结果后,会高估自己在事前预测该结果的能力。我们的大脑会不自觉地“篡改”记忆,让我们以为“我早就知道会是这样”。在投资领域,这种偏误就像一个潜伏的刺客,它扭曲我们对过去决策的看法,让我们对未来产生不切实际的信心,最终可能导致代价高昂的错误。无论是面对一次市场大跌还是个股的暴涨,我们都常常听到“所有信号都指向了这一点”,但这些“信号”往往是在结果揭晓后才变得清晰可见的。
后见之明偏误是一种心理捷径,它让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看起来更加井然有序、可以预测。想象一场足球赛,赛前双方势均力敌,但比赛结果是一方大胜。赛后,人们很容易找出各种理由来解释这个“显而易见”的结果:“他们的明星前锋状态正佳”、“对方的防守漏洞百出”等等。但在赛前,这些所谓的“决定性因素”只是众多信息中的一部分,其重要性远没有那么突出。 投资世界也是如此。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无数分析文章都在复盘当时房市泡沫的“明显”迹象。但在2006年或2007年,这些声音却被淹没在市场的狂热之中。后见之明偏误让我们忘记了当时决策环境的复杂性和信息的不完整性,它会产生两种有害的幻觉:
这种偏误会从多个层面侵蚀我们作为投资者的判断力,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偏离理性的轨道。
当我们回顾过去的投资时,后见之明偏误会让我们对决策的评判变得非常不公平。
这两种情况都阻碍了我们从经验中学习。真正重要的不是投资的结果,而是做出决策时的过程是否合理。 一个基于充分研究和逻辑的决策,即使最后亏钱了,也依然是个“好决策”。
如果一个人总觉得自己能“预见”过去,他也很容易相信自己能预测未来。这种由后见之明偏误催生的过度自信,是投资中的一大杀手。它可能导致:
当一项投资失败时,后见之明偏误会用一句“这本来就很明显”来终结我们的反思。我们不会去深入探究当初的分析框架哪里出了问题、信息收集是否全面、估值模型是否过于乐观,而是简单地将其归咎于未能看到那个“显而易见”的风险。这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地错过从错误中学习、完善自己投资体系的宝贵机会,甚至可能让我们对无法预测的黑天鹅事件产生误判。
认识到后见之明偏误的存在是第一步,更重要的是在投资实践中主动对抗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