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徐小平

徐小平(Bob Xu),中国著名天使投资人,真格基金的创始人。与俞敏洪王强并称为“新东方三驾马车”,是中国创投圈内极具影响力和个人魅力的标志性人物。不同于传统投资人对商业模式和财务报表的执着,徐小平的投资哲学极其鲜明——“投人”。他坚信,一个优秀的创业者远比一个完美的商业计划书更重要,这种对“人”的价值的极致看重,使他成为了无数创业者心目中的“精神教父”和“伯乐”。其热情、真诚、幽默的风格,也为他赢得了“创投圈老顽童”的爱称,他的投资理念为我们从一个独特的视角理解价值投资提供了深刻启示。

人物小传:从北大教师到投资教父

徐小平的职业生涯堪称一部跨界传奇,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与选择。他的经历本身就是对“人生不设限”的最好诠释,也正是这些丰富的阅历,塑造了他独特的投资眼光。

从新东方到新天使:意外的转型

徐小平的早期身份是学者。他曾是北京大学的教师,后来远赴海外求学,这段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以及留学人员的梦想与挣扎。回国后,他与好友俞敏洪、王强共同创办了家喻户晓的教育机构——新东方。作为联合创始人,徐小平不仅负责留学、签证、移民咨询等核心业务,更重要的是,他以其强大的感召力和演讲才能,成为了无数学生的人生导师,点燃了他们走向世界的梦想。 新东方的成功上市,为徐小平带来了巨大的财富自由。然而,他的投资生涯却始于一个美丽的“意外”。起初,他并没有系统地想过要做天使投资人。只是身边许多优秀的“新东方”学生或朋友有了创业想法,会来找他寻求建议和资金。出于对这些年轻人的信任和帮助他们的热情,徐小平开始拿出自己的钱,投出了第一批项目。这个阶段的投资更像是友情赞助,充满了感性色彩,却也意外地投中了如世纪佳缘兰亭集势等日后的上市公司,为他积累了宝贵的早期投资经验和声誉。

真格基金:从个人到机构的进化

随着个人投资的成功案例越来越多,徐小平意识到,天使投资不仅可以帮助创业者,本身也是一项可以规模化、专业化的事业。2011年,他与老搭档王强再度联手,创办了“真格基金”(ZhenFund)。 “真格”二字,取“真心实意,格物致知”之意,精准地概括了基金的理念。真格基金的成立,标志着徐小平的投资行为从“游击队”式的个人行为,进化到了“正规军”式的机构化运作。基金成立初期,聚焦于帮助归国留学生创业,这与他们在新东方的使命一脉相承。随后,投资领域不断扩大,覆盖了人工智能、企业服务、消费、医疗健康等多个前沿领域。在徐小平的带领下,真格基金凭借其独特的“投人”策略和强大的投后服务能力,迅速成为中国最活跃、最成功的早期投资机构之一,投出了聚美优品小红书找钢网依图科技英雄互娱等一大批明星创业公司,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创业生态。

徐氏投资心法:投人,投人,还是投人

如果说巴菲特的投资心法是“在优秀的公司中寻找价值”,那么徐小平的心法就是“在优秀的创始人身上发现未来”。他的投资决策逻辑,堪称风险投资(Venture Capital, VC)领域里的一股清流。

核心理念:人是最大的资产

“我投资决策的原则就是投人,我不在乎你的项目是什么。” 这是徐小平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在早期投资阶段,一家公司几乎一无所有——没有成熟的产品、没有稳定的现金流、甚至连商业模式都可能在不断变化。在这样一个充满高度不确定性的环境里,唯一确定的、能够带领企业穿越“死亡谷”的,就是创始人本身。因此,徐小平将对创始人的考察置于所有维度的最顶端。 这其实是价值投资理念在早期投资领域的一种另类应用。传统的价值投资者寻找的是已经建立起“护城河”的成熟企业,而徐小平寻找的是有潜力构建伟大“护城河”的“人”。在他看来,创始人的学习能力、领导魅力、坚韧品格以及团队凝聚力,共同构成了企业最原始、也最坚固的护城河。一个优秀的创始人,即使最初的创业方向是错的,也能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及时调整航向,最终找到正确的道路;而一个平庸的领导者,即便手握完美的商业计划,也可能因为执行力、凝聚力或认知力的不足而错失良机。

“看人”三部曲:徐小平的识人术

那么,徐小平究竟是如何“看人”的呢?他的识人术虽然看似感性,背后却有严谨的逻辑框架,主要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1. 学习能力与认知水平: 创业是一场认知变现的游戏。创始人必须是一个不知疲倦的“学习机器”,能够快速吸收新知识,洞察行业本质,并根据外界变化不断迭代自己的认知。徐小平偏爱那些拥有名校背景或在特定领域有深度钻研的创始人,并非迷信学历,而是因为这通常代表着一种被证明过的、强大的学习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他关注的是,创始人是否对所做的事情有超越常人的理解和热爱。
  2. 领导力与个人魅力: 俗称“忽悠能力”。这里的“忽悠”并非贬义,而是指创始人向内凝聚团队、向外感召人才与资源的能力。一个优秀的创始人必须是一个出色的“首席推销员”,他不仅要向投资人推销自己的愿景,更要向未来的员工、客户和合作伙伴推销公司的梦想。这种能力背后是强大的自信、清晰的表达和富有感染力的激情。徐小平认为,一个连身边优秀人才都吸引不了的创始人,很难成就一番大事业。
  3. 股权结构与团队精神: 这是徐小平极为看重的一个实践性指标。他有一个著名的“股权黄金分割”理论,即创始人团队的股权结构既不能是一家独大(CEO占股90%以上),也不能是平均主义(如三个人各占三分之一)。他认为,前者容易导致独裁,后者则容易在决策时陷入僵局。一个健康的股权结构,应该既能确立核心领导的权威,又能充分激励其他联合创始人,体现了创始人分享精神与格局。他将联合创始人的关系比作“婚姻”,强调团队之间的信任、互补和化学反应是创业公司能走多远的关键。

投资启示录:普通投资者能从徐小平身上学到什么?

虽然大多数普通投资者无法像徐小平一样直接投资于初创公司,但他的投资哲学和思维方式,却能为我们的个人理财和职业发展带来宝贵的启示。

像天使投资人一样思考职业发展

我们可以将自己的职业生涯看作是一项最重要的“投资”。

价值投资的另类视角:发现“人”的价值

在进行股票投资时,我们同样可以借鉴“投人”的理念,为传统的财务分析增加一个重要的维度。

  1. 警惕“创始人风险”: 反之,一个不可靠或者能力平庸的管理层是巨大的潜在风险。即使一家公司拥有优秀的产品和亮眼的财报,但如果其领导者品行不端、决策失误频频,或者内部存在严重的“宫斗”,那么这家公司的长期前景也堪忧。将“人”的因素纳入你的投资决策框架,可以帮助你有效规避这类风险。

趣闻轶事:投资圈的“老顽童”

徐小平的个人魅力,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真性情。在投资圈,他以热情洋溢、不拘一格的形象而著称。 据说,他在见创业者时,常常会抛出“徐氏三连问”:“你是CEO吗?你占多少股份?你们联合创始人之间吵架吗?” 这三个看似简单的问题,直指创业公司的核心命题:领导权、利益分配和团队关系。 与许多冷静、理性的投资人不同,徐小平从不掩饰自己的情绪。看到好的项目,他会激动地拍案叫绝,当场就要打款;遇到让他失望的创始人,他也会毫不留情地提出批评。他给予创业者的不仅是资金,更多的是精神上的鼓励、战略上的指导以及人脉资源的对接。他就像一个大家长,真心希望他投资的每一个“孩子”都能茁壮成长。正是这份超越了商业利益的真诚与投入,让徐小平在创业者心中拥有了无可替代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