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循环持股

循环持股 (Circular Shareholding 或 Cross Shareholding),指的是在多个不同的公司之间,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持股的股权结构。想象一下,A公司持有B公司的股份,B公司又持有C公司的股份,而C公司反过来又持有A公司的股份,这就构成了一个封闭的股权循环。这种结构就像一群朋友聚会,每个人都声称自己很有钱,因为口袋里揣着别人给自己写的借条。从表面上看,每个人的“资产”都增加了,但实际上,并没有任何新的财富被创造出来,只是通过票据的循环往复,凭空制造了繁荣的假象。循环持股在资本市场上扮演着类似的角色,它能轻易地扭曲公司的真实财务状况,隐藏实际的控制关系,是价值投资者需要高度警惕的一种复杂资本结构。

循环持股的“魔幻”舞台

循环持股就像一个资本魔术师的舞台,上面上演着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戏法。对于不了解其背后门道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很容易被其表面的光鲜所迷惑。

“左手倒右手”的资本游戏

循环持股最核心的“魔法”在于其能够凭空创造“价值”,也就是所谓的“虚增资本”。让我们用一个简化的例子来说明:

一轮循环下来,我们来看看它们的资产负债表发生了什么变化。三家公司的账面上都增加了一项价值2000万元的“长期股权投资”,同时现金减少了2000万元。但关键在于,它们的净资产(所有者权益)也相应增加了。原本总净资产是3亿元,现在每家公司的净资产都看似因对方的投资而壮大。这种通过内部循环投资推高账面资产和净资产的行为,就是典型的“左手倒右手”。对于依赖市净率 (P/B) 指标进行估值的投资者来说,这就构成了一个巨大的陷阱,因为分母“B”(Book Value,即净资产)被人为地“注水”了。

谁是真正的主人?控制权的迷雾

除了虚增资本,循环持股的另一个主要目的是巩固和加强控制权。在正常的股权结构下,要控制一家公司需要持有相当比例的股份,这需要大量的真金白银。但通过循环持股,控股股东可以用较少的自有资本,撬动并控制一个庞大的企业集团。

历史的回声:循环持股的“名人录”

循环持股并非什么新鲜事物,它在世界各国的资本市场历史上都曾留下过深刻的烙印,其中最著名的莫过于日本的“经连会”和韩国的“财阀”。

日本的“经连会” (Keiretsu)

二战后,日本经济快速崛起,形成了以大型银行为核心的企业集团(日语称“经连会”,Keiretsu)。像三菱、三井、住友等集团内部的公司通过大规模的交叉持股,形成了一个个盘根错节、荣辱与共的利益共同体。 在经济高速增长期,这种结构被认为有助于企业间的长期合作、稳定经营、抵御外来资本的冲击。然而,当日本经济陷入“失去的二十年”后,其弊端暴露无遗。集团内的公司即便经营不善、濒临破产(所谓的“僵尸企业”),也能依靠关联银行的持续输血和兄弟公司的支援而苟延残喘。资本无法从低效领域流向高效领域,整个经济体的活力和创新能力受到严重抑制。

韩国的“财阀” (Chaebol)

韩国的财阀 (Chaebol),如三星、现代等,是另一个将循环持股运用到极致的典型。创始家族通常只持有集团核心公司少数股份,但通过金字塔结构和循环持股,却能牢牢控制着旗下数十家甚至上百家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 这种模式的弊端同样显而易见:

价值投资者的“照妖镜”:如何洞穿循环持股的迷雾

对于信奉沃伦·巴菲特理念的价值投资者而言,循环持股结构几乎触犯了所有重要的投资原则。它复杂、不透明、且往往与糟糕的公司治理相伴。因此,学会识别并规避它是投资者的一项必备技能。

财务报表里的“捉迷藏”

循环持股的踪迹通常隐藏在公司的财务报告中,需要投资者像侦探一样去发掘。

  1. 股权结构图: 这是最直观的工具。在公司的年报招股说明书中,通常会披露其股权结构。仔细审阅,看看主要股东中是否有其他上市公司,然后顺藤摸瓜,去查阅这些股东公司的股东构成,看能否找到一个闭环。
  2. 长期股权投资: 关注资产负债表中的“长期股权投资”科目。如果这个科目的金额巨大,且投资对象多为其他上市公司或关联企业,就需要敲响警钟了。
  3. 关联方交易附注: 这是财务报告中最容易被忽视但又至关重要的部分。循环持股的公司之间往往存在大量且复杂的关联交易。如果这些交易定价不公允、缺乏商业实质,很可能就是利益输送的管道。

[[巴菲特]]会怎么看?—— 价值投资的核心拷问

我们可以从价值投资的几个核心原则出发,来审视循环持股的问题:

估值的陷阱:被“注水”的净资产

如前所述,循环持股会严重扭曲公司的财务数据,让传统的估值方法失效。

投资者的行动指南

面对循环持股这种复杂的资本结构,普通投资者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总而言之,投资一家存在循环持股的公司,就像走进一间布满了哈哈镜的房间。你看到的每一个影像都是扭曲的,价值被无限反射和放大,但你很难找到那个真实的、未经修饰的实体。对于务实的价值投资者来说,与其在光怪陆离的镜像中寻找真相,不如转身出门,去寻找那些有着清晰、明亮窗户的房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