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可及市场
总可及市场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 简称 TAM),有时也被称为“潜在市场总量”。它描绘的是一款产品或一项服务在理论上能够触及的最大市场规模。简单来说,就是假设没有竞争对手,且所有潜在客户都购买了该产品或服务,所能产生的总收入。这就像是为一家公司的发展潜力画出了一个“天花板”。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理解一家公司的TAM至关重要,因为它直接关系到公司的长期成长性。一个广阔且不断增长的TAM,好比一片肥沃的土壤,能为企业提供持续成长的空间;反之,一个狭小或萎缩的TAM,则可能意味着公司的未来发展将很快触顶。
TAM不是越大越好——质量比大小更重要
看到一个“万亿级”的TAM,投资者很容易心潮澎湃,但请先冷静一下。巨大的TAM往往也意味着“红海”一片,竞争异常激烈。一个聪明的投资者不会只盯着TAM的绝对数字,而是会进一步分析市场的结构和公司的实际竞争力。为了更精确地评估市场机会,分析师们通常会将TAM进一步拆解。
TAM的好兄弟:SAM和SOM
把市场潜力从理论落地到现实,我们需要认识TAM的两个好兄弟:SAM和SOM。
服务可及市场 (Serviceable Addressable Market, 简称 SAM):这是TAM中,公司凭借其现有
商业模式、技术和渠道
能够有效服务的那一部分市场。例如,一家中国的电动汽车公司,其TAM可能是全球汽车市场,但它的SAM可能只是中国以及部分已进入的海外市场。
可获得服务市场 (Serviceable Obtainable Market, 简称 SOM):也叫“可实现市场份额”,这是SAM中,公司在考虑了竞争对手、自身品牌力、销售能力等因素后,
短期内现实可获得的市场部分。这是公司最直接的奋斗目标。
让我们用一个开咖啡馆的例子来理解:
对于投资者来说,关注一家公司如何从广阔的TAM中,一步步定义并扩大自己的SAM和SOM,远比空谈一个遥不可及的TAM数字更有意义。
如何估算TAM?
估算TAM更像一门艺术,而非精确的科学,但主要有两种流行的方法。
自上而下法
这种方法从一个宏观的市场数据开始,然后层层剥茧,找到与公司业务相关的部分。
过程:通常从权威行业报告(如Gartner、IDC的数据)出发,获取一个大市场的总规模,然后根据公司的业务定位,一步步往下筛选和细分。
优点:快速、省力,能让你对市场规模有个大概的感觉。
缺点:容易过于乐观,且可能忽略市场的细微差别,导致估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偏差较大。
自下而上法
这是价值投资者更偏爱的方法,因为它要求你对公司的业务有更深入的理解。
投资启示
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你应该如何运用TAM这个概念?
判断“天花板”的高度:TAM决定了一家公司增长的上限。投资一家处于广阔蓝海(TAM大且增长快)中的优秀公司,其长期回报潜力自然更高。
洞察市场格局:不要只看数字,要研究TAM背后的动态。这是一个赢家通吃的市场,还是一个高度分散的市场?不同的市场结构,适合不同类型的公司。
结合护城河分析:一家公司拥有多大的TAM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能守住并扩大多少
市场份额。拥有强大
护城河(如品牌、网络效应、技术壁垒)的公司,更有能力在激烈的竞争中将SAM转化为自己的SOM。
警惕“TAM吹牛大赛”:一些公司为了吸引投资,会有意夸大其TAM。投资者需要保持批判性思维,用自下而上的方法进行交叉验证,戳破不切实际的泡沫,聚焦于公司真正可实现的市场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