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登·摩尔 (Gordon Moore),他是半导体行业巨擘英特尔公司 (Intel Corporation)的联合创始人,也是一位高瞻远瞩的技术预言家。摩尔本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投资家,你不会在股东大会上看到他像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那样侃侃而谈市盈率。然而,他提出的“摩尔定律 (Moore's Law)”却成为了过去半个多世纪科技产业发展的“第一性原理”和黄金罗盘。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理解摩尔和他的定律,就如同掌握了一把解开科技股投资密码的钥匙。它深刻地揭示了技术进步的指数级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如何重塑产业格局、创造巨额财富,并无情地摧毁那些未能跟上时代步伐的企业。因此,戈登·摩尔的智慧,是每一位希望在科技浪潮中成功“冲浪”的投资者的必修课。
在投资界,很多名字都与财富传奇绑定,但戈登·摩尔的名字,更多地与“创造”本身联系在一起。他的人生轨迹,就是一部微缩的硅谷创业史,充满了远见、勇气和对技术边界的不断探索。
摩尔的起点并非计算机科学,而是一位严谨的化学家。他拥有加州理工学院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化学博士学位,这为他日后在半导体材料领域的突破奠定了坚实的科学基础。 他的职业生涯始于一家传奇却管理混乱的公司——肖克利半导体实验室 (Shockley Semiconductor Laboratory)。实验室的创始人威廉·肖克利是晶体管的发明者之一,也是诺贝尔奖得主,但却是一位糟糕的管理者。因无法忍受其独断专行的管理风格,1957年,摩尔与罗伯特·诺伊斯 (Robert Noyce)等七位才华横溢的年轻人集体出走,共同创办了仙童半导体公司 (Fairchild Semiconductor)。这八位创始人后来被肖克利愤怒地称为“八叛逆 (Traitorous Eight)”,但历史证明,这次“背叛”却意外地成为了硅谷的“创世纪”事件,仙童半导体也因此被誉为硅谷的“黄埔军校”。 在仙童,摩尔和诺伊斯等人奠定了现代集成电路产业的基础。然而,他们并未就此止步。1968年,摩尔与诺伊斯再次携手离开,创办了一家将彻底改变世界的公司——英特尔。这个名字由“Integrated Electronics”(集成电子)两个词缩写而来,它的诞生,标志着个人计算机革命的序幕被正式拉开。
如果说创立英特尔是摩尔的商业成就,那么提出“摩尔定律”则是他送给全世界的思想遗产。这个“定律”虽然简单,其影响力却贯穿了整个信息时代。
1965年,时任仙童半导体研发总监的摩尔为《电子学》杂志撰写了一篇文章。在文中,他根据当时的观察数据大胆预言: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主要是晶体管)的数量,约每隔一年便会增加一倍。十年后,他根据现实发展,将这个速度修正为“约每两年增加一倍”。(后来,英特尔的同事大卫·豪斯将其演绎为更广为人知的版本:芯片的性能每18个月翻一番,或者说价格下降一半。) 这听起来可能有些抽象,让我们用一个生活化的比喻来理解:
这个看似简单的观察,背后蕴含着一股排山倒海般的经济力量。它意味着:
有趣的是,摩尔定律并非像牛顿万有引力定律那样的物理学定律,它更像是一个对行业发展节奏的观察和目标设定。然而,正是因为摩尔的精准预言,它逐渐演变成了一个“自我实现的预言”。 整个半导体产业链,从上游的设备制造商(如光刻机巨头阿斯麦 (ASML)),到中游的芯片设计公司(如英伟达 (NVIDIA)、AMD)和芯片制造公司(如台积电、英特尔),再到下游的消费电子公司(如苹果、三星),都将摩尔定律视为共同的“行业节拍器”。大家都在这个节奏上规划自己的研发投入、技术路线图和产品发布周期。整个行业齐心协力,投入数万亿美元的资金和无数顶尖工程师的智慧,硬是让这个“预言”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时间里持续生效。这本身就是一桩商业史上的奇迹。
那么,一位技术科学家的观察,如何能为价值投资者提供真金白银的启示呢?答案是:摩尔定律揭示了科技行业价值创造与毁灭的根本逻辑。
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曾说,“如果你想捞到鱼,就去鱼多的地方。” 摩尔定律所描述的,正是这样一个“鱼群密集”的黄金渔场——一个持续了数十年的、确定性极高的宏大产业趋势。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识别出这种能够驱动整个行业向前发展的长期力量。
摩尔定律是破坏性创新 (Disruptive Innovation)理论最完美的注脚。这个由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 (Clayton Christensen)提出的概念,描述了新技术如何从市场的低端或边缘切入,并最终颠覆行业巨头的过程。 摩尔定律正是这种颠覆的引擎。
给投资者的启示是: 在评估一家公司的护城河 (Moat)时,你必须用“摩尔定律的视角”去审视它。这家公司的护城河,无论是品牌、渠道还是规模,能否抵挡住由指数级技术进步驱动的“降维打击”?是否有一家不起眼的小公司,正在利用摩尔定律的威力,打造一款成本低得多、但“足够好”的替代品?
任何指数级增长都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摩尔定律也不例外。近年来,“摩尔定律已死”的论调不绝于耳。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我们正面临着物理学的极限。当晶体管的尺寸缩小到接近原子级别时,量子隧穿效应等问题就会让它无法正常工作,功耗和散热也成为难以逾越的障碍。 虽然通过3D堆叠、先进封装(Chiplet)和专用芯片(如GPU、TPU、NPU)等创新,行业仍在努力延续其精神,但单纯依靠缩小晶体管尺寸来提升性能的“黄金时代”确实正在走向尾声。 这对投资者的意义是:
戈登·摩尔于2023年与世长辞,但他留下的思想遗产将继续深刻影响世界。作为一名投资者,我们从他身上学到的,远不止一个关于晶体管数量的定律。 摩尔的智慧教会我们一种洞察商业世界的思维框架:
所以,下一次当你感叹新手机的流畅、享受高清流媒体的便捷时,不妨花一秒钟感谢一下戈登·摩尔。然后,作为一名敏锐的投资者,请更进一步地问自己:“下一个‘摩尔定律’,正在哪里悄然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