戈登·贝休恩(Gordon Bethune),一位在商业史上堪称传奇的“救火队长”,以其在20世纪90年代将濒临破产的美国大陆航空公司(Continental Airlines)从“最差”带向“第一”的惊天逆转而闻名于世。他并非典型的商学院精英,更像一位身穿飞行夹克、满口德州俚语的实干家。对价值投资者而言,贝休恩的名字或许不如沃伦·巴菲特或本杰明·格雷厄姆那样如雷贯耳,但他的故事却是一部关于如何评估企业无形资产——尤其是管理层品质与企业文化——的活教材。研究贝休恩的经营哲学,能帮助我们深刻理解,一个卓越的领导者如何能将一家“烟蒂”公司(看似价值低廉但可能存在巨大问题)的内在价值彻底释放,从而为具备远见的投资者创造惊人回报。他的经历雄辩地证明:投资一家公司,归根结底是投资于经营这家公司的人。
在华尔街的精英世界里,戈登·贝休恩绝对算是个“异类”。他没有常春藤联盟的学历光环,他的职业生涯始于美国海军的一名飞机修理工。这份经历让他对航空业的“血脉”——飞机的机械构造与运营细节——了如指掌。在执掌大陆航空之前,他曾在泛美航空公司、东方航空公司、皮埃蒙特航空公司以及飞机制造业巨头波音公司担任高管。这种从基层到高层的全方位历练,让他拥有了象牙塔里的CEO们难以企及的行业洞察力和与一线员工沟通的“地气”。
1994年,当贝休恩空降大陆航空担任CEO时,他接手的是一个名副其实的“烂摊子”。这家公司在之前的十年里,已经两度申请破产保护,换了十任CEO。当时的状况有多糟糕?
在所有人看来,大陆航空已经病入膏肓,无药可救。然而,正是这位“德州牛仔”,用一套看似简单却直击要害的组合拳,开启了商业史上最激动人心的扭亏为盈故事之一。
贝休恩后来将他的管理心得写成了一本畅销书——《从最差到第一》(From Worst to First)。他的“魔法”并非什么深奥的理论,而是一系列回归商业常识、聚焦人心的务实举措。他将其总结为“前进计划”(Go Forward Plan),该计划可以被视为一套评估和修复企业的完美框架。
贝休恩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极具象征意义。他把公司那本厚达800页、充斥着各种官僚主义条款和严苛规定的员工手册,拖到公司总部的停车场,当着所有员工的面,付之一炬。 他用这个戏剧性的举动宣告:一个不信任自己员工的时代结束了。 取而代之的,是“用脑子工作”和“做正确的事”这类简单的指导原则。他开放了所有锁着的行政办公室大门,取消了管理层的专属餐厅,每天亲自到机库、机场和一线员工交流。他还设立了员工热线,亲自接听并回复员工的抱怨和建议。 这些举动背后的核心思想是信任。贝休恩深知,一个企业如果失去了内部信任,就不可能赢得外部客户的信任。他用行动证明,管理层是来为大家服务的,而不是来监督和惩罚的。
一家公司的企业文化是其最深厚的护城河之一,却也可能是最隐蔽的“无形负债”。当你研究一家公司时,不要只看财务报表。尝试去了解它的企业文化。管理层是否信任并赋能员工?内部沟通是否顺畅?员工是否有自豪感和归属感?一个充满内耗和不信任的组织,即使短期业绩光鲜,其长期增长的基石也必然是脆弱的。正如杰克·韦尔奇所说,企业文化“不是游戏的一部分,它就是游戏本身”。
面对千头万绪的烂摊子,贝休恩没有选择“十个指头弹钢琴”,而是攥紧了拳头,只攻击一个目标:准点率(On-time Performance)。 为什么是准点率?
为了这个目标,贝休恩推出了一个堪称“神来之笔”的员工激励计划。他向全体员工承诺:任何一个月,只要大陆航空在美国交通部发布的准点率排名中进入前五,公司里的每一位员工(不分职位高低),都将获得一张65美元的奖金支票。 这笔钱不多,但它的魔力在于:
结果是惊人的。仅仅两个月后,大陆航空的准点率就从垫底冲到了前列,员工们第一次拿到了奖金。这张小小的支票,不仅是金钱奖励,更是一份迟来的尊重和认可,极大地激发了团队的士气和凝聚力。
卓越的管理层懂得识别并聚焦于驱动企业核心价值的“关键绩效指标”(KPI)。作为投资者,你需要思考:这家公司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管理层是否清晰地定义了它,并设计了合理的激励机制来驱动它? 一个好的激励机制,就像查理·芒格常说的,“能够揭示最终的结果”。如果一家公司奖励的是官僚主义、短期利润或虚假的增长,那么它最终收获的也必然是这些东西。反之,如果它奖励的是客户满意度和长期价值创造,那么它就走在正确的道路上。
在解决了内部士气和核心运营问题后,贝休恩开始着手改造公司的“脸面”——产品与服务。他提出了“Fly to Win”(为赢而飞)的口号,核心是让大陆航空成为一家员工愿意为之工作、客户愿意选择乘坐的航空公司。 他的举措包括:
贝休恩的逻辑很简单:你不能指望用糟糕的产品去赢得市场。 市场营销和广告固然重要,但如果产品本身名不副实,最终只会加速品牌的衰亡。他要让每一位大陆航空的员工,在看到自家飞机从头顶飞过时,感到的是发自内心的骄傲,而不是羞愧。
产品力是所有商业价值的源头。一家公司是否拥有强大的定价权?客户是否对其产品或服务形成了依赖和偏好?这都源于其产品本身的竞争力。价值投资者在分析一家公司时,应该像一个挑剔的消费者一样去审视它的产品。一个连自己员工都不愿使用的产品,很难说服聪明的投资者为其投入真金白银。一个强大而受人喜爱的产品,本身就是一道宽阔的经济护城河。
贝休恩的改革并非只有“胡萝卜”和“大棒”,背后还有着极其严格的财务纪律。他提出了“Fund the Future”(为未来融资)的原则,确保公司走的每一步都建立在坚实的财务基础之上。
贝休恩向市场证明,航空业并非注定是一个糟糕的行业。只要管理得当,聚焦于盈利能力而非盲目扩张,它同样可以为股东价值做出巨大贡献。
“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贝休恩的案例告诉我们,当一家好公司陷入“可解决的”麻烦中时,往往是最好的买入时机。这里的关键是区分“可解决的麻烦”(如管理层更迭、暂时的行业低谷)和“致命的缺陷”(如产品被技术颠覆、商业模式崩塌)。而判断的核心,往往又回到了对“人”——也就是管理层的评估上。 总而言之,戈登·贝休恩并非金融家或理论家,他是一位解决实际问题的商业领袖。他的遗产提醒着每一位投资者:股票代码背后,是一家活生生的、由人组成的企业。理解商业的本质,洞察人性的力量,评估领导者的品格与能力,这些看似“务虚”的功课,恰恰是通往长期、卓越投资回报的必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