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成本法

成本法 (Cost Method) 是一种会计核算方法,用于记录公司对另一家公司的投资。简单来说,就是“花多少钱买的,账上就记多少钱”。投资方在自己的资产负债表上,始终以最初的购买价格来记录这笔投资。只有当被投资的公司宣告分红时,投资方才能将收到的股息确认为投资收益。这种方法虽然简单直观,但它就像一张老照片,定格了投资的那一刻,无法实时反映被投资企业的经营好坏和价值变化,可能会隐藏巨大的价值或风险。

成本法是如何运作的?

让我们用一个生活化的例子来说明。 想象“吃货公司”是一家上市公司,它看好一家刚起步的网红奶茶店“好喝奶茶”,于是花了100万元收购了它10%的股份。由于持股比例低,没有重大影响,吃货公司就用成本法来记这笔账。

你看,只有在“分红”这个动作发生时,投资的收益才会被确认。如果“好喝奶茶”一直不分红,而是把利润全部用于再投资,那么无论它发展得多成功,在吃货公司的账面上,这笔投资的价值永远是最初的那100万。

成本法 vs. 权益法

成本法不是唯一的记账方式,它有一个形影不离的“兄弟”——权益法 (Equity Method)。用哪种方法,主要取决于投资方对被投资方的影响力大小。

适用情景的“楚河汉界”

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成本法既是“藏宝图”,也是“障眼法”。理解它,能帮你发现别人看不到的机会。

寻找“账面下的黄金”

成本法最大的特点,就是可能导致资产价值被严重低估。一家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可能记录着一笔几十年前的投资,成本只有区区几百万。但几十年过去,这家被投企业可能已经成长为估值几十亿的独角兽。 这笔投资的真实价值(即公允价值)与它的账面价值之间,形成了巨大的鸿沟。这就是“隐藏资产”。伟大的投资者本杰明·格雷厄姆教导我们,要像侦探一样仔细审查公司的资产。当你发现一家公司的市净率很低,同时它又用成本法持有着大量优质股权时,你可能就挖到了一个潜在的金矿。

“穿透”报表看本质

仅仅看利润表上的投资收益,很容易被误导。一家公司可能从某项投资中只获得了很少的分红收益,让你觉得这笔投资很平庸。但实际上,被投资的公司可能正在飞速成长,只是它选择将利润用于扩张,而不是分红。 聪明的投资者会“穿透”投资方的财务报表,去研究它所投资的那些公司的真实经营状况。

  1. 问自己几个问题:
    • 公司持有哪些采用成本法核算的长期投资?
    • 这些被投资的公司身处什么行业?经营状况如何?
    • 这些投资的公允价值大概是多少?与账面价值相差多少?

通过回答这些问题,你才能更准确地评估上市公司的真实价值,从而计算出更可靠的安全边际。成本法提醒我们,投资的真谛是拥有优秀企业的一部分,而不仅仅是等待分红的数字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