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 (Lot),是A股市场中股票交易的基本单位。它就像商店里售卖的“一打”鸡蛋或“一箱”牛奶,你不能只买半个。在中国大陆的证券交易所,规定1手等于100股。当投资者进行买入操作时,申报数量必须是100股或其整数倍,比如200股、1000股等。而卖出时则相对灵活一些,可以将不足1手的“零股”一次性卖出。这个小小的单位,是新手投资者踏入股市必须了解的第一个“行话”,它直接决定了你购买某只股票的最低资金门槛。
为什么交易股票非要用“手”来计数,而不是一股一股地买卖呢?这主要是为了提高交易效率和方便结算。 把股票打包成标准化的“手”进行交易,就像是工业生产线上的标准化零件,能够极大地简化交易所和证券公司的撮合与清算流程。如果允许1股、2股这样随意数量的交易,会产生海量的、极度零散的订单,给交易系统带来巨大的处理压力,也让市场报价显得杂乱无章。因此,“手”的设定,本质上是为了维护市场交易的秩序与稳定,是金融市场标准化运作的体现。
有趣的是,并非全球所有市场的“手”都等于100股。了解不同市场的规则,是“环球旅行”的投资者必备的功课。
“手”这个小单位,实实在在地影响着每一位普通投资者的决策。
“手”的存在,直接构成了投资的最低门槛。一只股价为20元的股票,买一手需要20元/股 x 100股/手 = 2000元(不含交易费用)。而对于一些高价的蓝筹股,比如股价高达1500元的公司,买一手的成本就是15万元,这对很多小额投资者来说是一笔不小的数目。因此,在做投资规划时,必须以“手”为单位来计算你的潜在投资成本。
对于信奉“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手”的制度也给分散投资带来了一定的挑战。如果你的总投资金额有限,比如只有5万元,那么面对那些一手就需要数万元的高价股,你可能只能买入一两种,导致投资组合过于集中,风险也相应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