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新不败,一个在A股市场流传甚广的“神话”,它描述的是参与新股申购(俗称“打新”)的投资者,一旦中签,在股票上市首日卖出几乎总能盈利的现象。这种现象并非基于任何投资理论,而更多是特定市场环境下的一种制度性红利。它让“打新”看起来像是一场稳赚不赔的抽奖游戏:中签仿佛中彩票,开盘即是巅峰,投资者享受着几乎零风险的超额收益。然而,作为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我们需要拨开这层迷雾,看清“不败”神话背后的逻辑与风险,理解它为何在今天正逐渐成为过去式。
“打新不败”的盛景主要源于两个核心因素:人为限价和供需失衡。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A股市场的IPO(首次公开募股)定价受到不成文的窗口指导,最典型的就是将发行市盈率(P/E Ratio)限制在23倍以下。这意味着,无论一家公司多么优秀、成长性多高,其发行价都被人为“压低”了。这就像一家奢侈品店被要求用白菜价卖名牌包,上市交易后,价格自然会迅速向其真实价值回归,甚至因市场情绪而产生更高溢价。这个巨大的价格差,就是早期“打新不败”神话最坚实的土壤。
打新就像一场全民参与的抽奖。一方面,是数以千万计的投资者手持资金翘首以盼;另一方面,是每次发行数量有限的新股。巨大的需求追逐有限的供给,中签率往往低至万分之几。一旦股票上市,这种被压抑的巨大购买力瞬间释放,会形成强大的买盘,将股价在短期内推向令人咋舌的高度。这种“僧多粥少”的局面,为股价首日暴涨提供了充足的动力。
任何看似“无风险”的利润,背后都可能隐藏着未被察觉的风险,或是依赖于不可持续的特定条件。随着市场化改革的推进,尤其是注册制的全面实施,“打新不败”的神话正在出现越来越多的裂痕。
“过去如此,不代表未来一直如此。” 随着注册制的落地,新股发行的定价权更多地交还给了市场。发行价不再有严格的“天花板”,而是由机构投资者等市场参与方通过询价来决定。这意味着新股的发行价能更充分地反映公司的内在价值和市场预期。当定价趋于合理,上市首日的套利空间自然会收窄,甚至出现上市首日股价就跌破发行价的“破发”情况。如今,“中签如中刀”的案例已屡见不鲜,这宣告了蒙眼打新时代的终结。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买入一家公司的股票,就是买入这家公司的一部分。我们关心的不应是一两天的股价狂欢,而是公司长期的价值创造能力。很多在IPO时被热炒的公司,其上市之日可能就是其估值和市场情绪的巅峰。如果公司后续的业绩增长不及预期,就会面临估值和盈利双双下滑的局面,即恐怖的“戴维斯双杀”,导致股价长期萎靡。追逐一时的热闹,很可能让你在山顶站岗。
面对“打新”,一名成熟的投资者应该持有怎样的心态和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