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标 (Tender Offer / Bid),在投资语境下,它有一个更正式的名字叫“要约收购”。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场公开的“扫货行动”。当一家公司(我们称之为“收购方”)想要购买另一家上市公司(“目标公司”)的大量股票时,它不会偷偷摸摸地在二级市场一点点买,而是直接向目标公司的所有股东发出一个公开的、有期限的“收购邀请”。这份邀请会明确说明:“我准备以每股X元的价格,收购贵公司Y数量的股票,有效期从今天起到某月某日止。”这个价格通常会比股票的当前市价要高,以此来吸引股东们出售他们手中的股票。这就像一个收藏家公开宣布,要以高价收购市面上所有特定款式的绝版玩具,给所有持有者一个无法拒绝的诱惑。
一场规范的要约收购,就像一场有裁判、有规则的比赛,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要素:
根据目标公司管理层的态度,投标可以分为两种截然不同的类型。此外,“投标”一词在申购新发行证券时也有应用。
在另一种场景下,“投标”指的是投资者参与认购新发行的证券,比如公司进行首次公开募股 (IPO) 或发行债券。在这个过程中,机构投资者等参与方会提交自己的“标书”,注明愿意以何种价格购买多少数量的证券。发行方则根据投标结果来确定最终的发行价。
面对突如其来的要约收购,一个冷静的价值投资者不会只盯着诱人的溢价,而是会拿出自己的“价值算盘”来评估。
这通常是个好消息,意味着你当初的眼光可能得到了市场的“暴力”认可。但此时,你需要做出一个关键决策:卖,还是不卖?
市场上出现了要约收购的消息,你可能会看到目标公司的股价迅速上涨,向要约价格靠拢。这时,你可能会想:我能现在买入,然后卖给收购方赚个差价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