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里·芬克(Larry Fink),全球最大资产管理公司贝莱德(BlackRock)的联合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他并非传统意义上像沃伦·巴菲特那样家喻户晓的选股大师,但他执掌着超过10万亿美元的庞大资产,使其影响力渗透到全球资本市场的每一个角落。芬克通过他每年致全球CEO的股东信,重新定义了企业的目标和责任,大力倡导ESG投资理念和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被誉为“华尔街的新国王”或“资本世界的良心”。理解芬克,就是理解当代资本力量的运作逻辑以及未来投资的大趋势。
芬克的职业生涯堪称一部精彩的逆袭史,充满了戏剧性的转折。他的故事告诉我们,最惨痛的失败往往能孕育出最伟大的成功。
芬克的职业生涯起步于80年代的第一波士顿银行(First Boston),他凭借在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领域的开创性工作,迅速成为华尔街的金童,为公司创造了巨额利润。然而,命运在1986年给了他沉重一击。由于对利率走势的误判,他领导的部门在一个季度内巨亏1亿美元。 这次滑铁卢让他从天之骄子瞬间沦为“弃儿”,并最终离开了这家他曾挥洒汗水的公司。但这次失败也让他刻骨铭心地认识到了风险管理的重要性。他后来反思道:“我之所以能创立贝莱德,正是因为我在第一波士顿的经历。那次亏损,是我职业生涯中最重要的一次经历。” 这次教训,也成为日后贝莱德集团安身立命的基石。
1988年,芬克与几位合伙人在黑石集团(The Blackstone Group)的资助下,创立了贝莱德。公司初期的定位并非一家追求高回报的投机性基金,而是一家专注于固定收益产品和风险管理咨询的公司。 芬克和他的团队开发了一套名为阿拉丁(Aladdin,是“资产、负债、债务和衍生品投资网络”的英文缩写)的革命性风险管理系统。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金融世界的超级“天气预报+GPS导航”系统。它能够实时分析客户投资组合中成千上万种证券的潜在风险,模拟各种极端市场情景(如利率飙升、金融危机)可能带来的影响,帮助投资者提前规避风暴。 凭借“阿拉丁”这件法宝,贝莱德声名鹊起,业务蒸蒸日上。其发展历程中的几个关键节点包括:
当贝莱德的规模大到足以影响市场时,芬克开始运用他的影响力,试图重塑资本主义的规则。他的主要工具有两个:一年一度的股东信和深入人心的投资理念。
从2012年开始,芬克每年都会亲自撰写一封致全球主要公司CEO的信。这封信之所以分量十足,是因为贝莱德是这些公司最大的股东之一。当一个持有你公司5%以上股份的“大金主”对你提出要求时,你很难置之不理。 这封信因此被视为全球商界的风向标,是CEO们的“年度必读作业”。芬克在信中探讨的主题,往往会成为接下来一年全球企业界和投资界热议的焦点。他不断强调,企业必须超越对季度盈利的短视追逐,制定可持续的长期发展战略。
芬克近年来最引人注目的主张,莫过于对ESG投资理念的推广。
芬克认为,ESG并非一种附加的“慈善”或“情怀”,而是与企业长期财务表现和风险控制息息相关的核心要素。一家不注重环保的公司可能会面临巨额罚款,一家不善待员工的公司会遭遇人才流失,而一家治理混乱的公司则最容易爆出财务丑闻。 基于此,他提出了“利益相关者资本主义”的观点,即一家优秀的公司,必须为其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包括股东、员工、客户、供应商乃至整个社会——创造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可持续的长期繁荣。这一观点虽然引发了一些争议,但无疑深刻地改变了全球资本市场的投资逻辑。
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或许无法像芬克那样调动万亿资本,但他的经历和理念中蕴含的智慧,对我们的个人投资同样具有深刻的指导意义。
芬克的职业生涯始于一次关于风险的惨痛教训。这提醒我们,投资世界里,活下去永远是第一位的。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
芬克在每一封信中都强调长期价值。这与价值投资的内核不谋而合。市场短期是“投票机”,充满情绪和波动;但长期是“称重机”,最终会反映企业的真实价值。
芬克的ESG理念告诉我们,一家真正伟大的公司,其价值远不止于财务报表上的数字。普通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也可以引入“ESG视角”:
这些看似“虚”的因素,往往决定了一家公司能否行稳致远,穿越经济周期,最终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贝莱德的崛起是资产和影响力不断累积、滚雪球的过程。而它所推广的ETF,正是普通人利用复利效应的最佳工具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