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久收入假说 (Permanent Income Hypothesis),由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 (Milton Friedman) 在1957年提出,是宏观经济学中一个关于消费行为的核心理论。它颠覆了我们对“有钱就花”的朴素认知,提出了一个更深刻的观点:人们的消费决策,并非取决于他们当前手头忽高忽低的收入,而是基于他们对自己未来长期、稳定、可持续的“持久收入”的预期。换句话说,我们的消费习惯,是由我们心目中那个“铁饭碗”的成色决定的,而不是今天口袋里是鼓还是瘪。这个假说就像一面镜子,不仅能照出我们日常的消费心理,更能映射出价值投资的底层逻辑,帮助投资者穿透短期迷雾,看清资产的长期价值。
要理解这个听起来有些学术的假说,我们不妨先听一个关于老农的故事。 想象一位靠天吃饭的农民,我们叫他老王。今年风调雨顺,老王的田地获得了大丰收,收入是往年的两倍。按照传统的想法,老王今年赚得多,理应大肆消费,买新衣、换家具、天天吃肉。但老王会这么做吗? 大概率不会。作为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农,他深知“丰年之后有荒年”。今年的大丰收,在他看来,是一笔“意外之财”,或者说是不稳定的暂时性收入 (Transitory Income)。他不会因为这一年的暴富就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相反,他会把大部分超额收入存起来,用以应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干旱、洪涝等坏年景。 老王日常的开销,比如买种子、化肥,以及家里的吃穿用度,是根据什么决定的呢?是他对自己土地多年平均产量的预期——也就是他心里的那个“平均年收入”。这个相对稳定、可以预期的收入,就是弗里德曼所说的持久收入 (Permanent Income)。 这个故事完美地诠释了持久收入假说的核心:
老王的智慧在于,他能清晰地分清“河水”和“浪花”,他的生活消费水平(消费)主要由“河水”(持久收入)的水位决定,而“浪花”(暂时收入)则主要被他用来储蓄或投资,以平滑未来的消费。
弗里德曼通过这个假说,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更理性的消费者画像。人们在内心深处,其实都在做着类似老王的计算。
我们可以把持久收入假说通俗地理解为“两个钱包”理论。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两个隐形的钱包:
这种行为模式,经济学家称之为消费平滑 (Consumption Smoothing)。人们倾向于在整个生命周期内保持一个相对平稳的消费水平,避免生活质量大起大落。我们会通过在收入高的时期储蓄、在收入低的时期动用储蓄(或借贷)来实现这一点。
为了更精确地表达,经济学家们用了简单的公式来描述这个关系:
而我们每个时期的消费 (C) 主要是由持久收入 (Yp) 决定的,可以用一个简化的关系式表示:
这里的“消费倾向(k)”代表一个人愿意花掉持久收入的比例。比如,一个年轻人可能k值较高,而一个即将退休的人为了养老,k值可能较低。但关键在于,决定消费总量的,是Yp,而不是Y。当Y突然增加时,如果是Yt增加了,大部分会进入储蓄;如果是人们预期Yp增加了(比如升职加薪,并且预计这个新职位很稳定),那么消费(C)才会随之稳步提升。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评估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而这个价值的基石,正是公司未来的盈利能力。运用持久收入假说的思维,我们可以将一家公司的利润也分为“持久利润”和“暂时利润”。
投资启示: 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在阅读公司财报时,必须像老王一样,具备分辨“河水”与“浪花”的能力。
市场先生是一个非常情绪化的家伙,他的报价完全基于“当前收入”。今天市场一片大好,他就兴奋地给你一个极高的报价;明天传来一点风吹草动,他又恐慌地愿意以极低的价格把股票卖给你。市场先生就是一个典型的、只看“暂时收入”来做决策的“月光族”。 而持久收入假说告诉我们,理性的决策者应该忽略短期的噪音,聚焦于长期的价值。 投资启示:
持久收入假说不仅能指导我们分析公司,也能指导我们构建和管理自己的投资组合。 投资启示:
持久收入假说,这个源于宏观经济学的理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而强大的心智模型。它告诉我们,无论是个人消费,还是企业经营,抑或是资本市场,真正驱动价值的,是那些看似平淡无奇却稳定持久的力量,而非那些昙花一现的喧嚣与波动。 作为一名立志于价值投资的普通投资者,深刻理解并运用持久收入假说的智慧,意味着:
归根结底,持久收入假说倡导的是一种长期主义。它提醒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最可靠的锚,永远是对长期价值的洞察与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