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失厌恶(Loss Aversion),是行为金融学中的一个核心概念。简单来说,就是人们在面对同等数量的收益和损失时,损失带来的痛苦感要远远大于收益带来的快乐感。丢了100块钱的沮丧,比捡到100块钱的喜悦,在情绪上的冲击要强烈得多。这个由诺贝尔奖得主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和阿莫斯·特沃斯基(Amos Tversky)在其著名的前景理论中提出的心理现象,是潜伏在每个投资者心中的“心魔”。它常常导致我们做出非理性的决策,比如死抱着亏损的股票不放,却过早地卖掉了正在上涨的“金牛”,是价值投资之路上一个需要被重点关照的认知陷阱。
“损失厌恶”就像一个内心戏十足的“戏精”,总在关键时刻跳出来,干扰你的投资决策。它的经典剧本包括:
这是最常见的表现。当一只股票下跌时,“割肉”离场意味着你必须直面并“承认”自己的亏损,这在心理上是极其痛苦的。于是,很多投资者选择“装死”,死抱着亏损的股票,安慰自己“只要不卖,就不算真的亏”,并默默祈祷它能涨回成本价。 反过来,当一只股票上涨并带来一些浮盈时,损失厌恶会换一副面孔——害怕失去已有的盈利。这种恐惧会催促你赶紧“落袋为安”,结果常常是过早卖出,错过了后面更大的涨幅。
投资中最大的幻觉之一,就是把你的“买入价”当成一个神圣不可侵犯的参考点。损失厌恶会让你对这个价格产生非理性的执着。卖出价低于买入价,感觉就像是考试不及格,是一种失败。为了避免这种失败感,投资者甚至会做出更糟糕的决定,比如在没有分析公司基本面的情况下,盲目地“补仓”以拉低平均成本,最终在错误的泥潭里越陷越深。
经历了一次惨痛的亏损后,损失厌恶的“创伤后应激障碍”可能会让你变得过度保守。你可能会把所有资金都撤出股市,存入银行,即使在市场遍地是黄金的绝佳时机,也因为害怕再次亏损而不敢出手,从而错失了财富增值的良机。
这种非理性的行为,其实根植于我们百万年进化而来的生存本能。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的目标不是消灭“损失厌恶”,而是理解它、管理它,不让它成为我们决策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