旁氏 (Ponzi Scheme),又称“旁氏骗局”。 这是一种极具欺骗性的投资骗局,其核心机制可以通俗地理解为“拆东墙,补西墙”。骗局的组织者并不依靠任何真实的商业模式或投资活动来创造利润,而是利用后来投资者的资金,去支付给早期投资者作为“投资回报”。这种模式制造了一种投资盈利的假象,从而吸引更多新的投资者加入。只要有源源不断的新资金流入,这个击鼓传花的游戏就能继续下去。然而,一旦后续资金链断裂,整个骗局便会如纸牌屋般瞬间崩塌,导致绝大多数后期加入的投资者血本无归。其名称来源于20世纪初美国的一位投机商人——查尔斯·庞兹(Charles Ponzi)。
要理解旁氏骗局,我们得先回到一百年前,听听一个关于发财梦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名叫查尔斯·庞兹,一个充满魅力的意大利裔美国人。 1919年,庞兹发现了一个看似天衣无缝的商机。他注意到,当时不同国家之间由于战后经济波动,邮政系统中的一种票据——国际回信券(International Reply Coupon)存在价差。理论上,他可以在价格较低的西班牙用美元兑换当地货币购买这种回信券,寄到美国后,再兑换成价值更高的美国邮票并出售。他计算出,这个过程中的利润率可以超过400%! 于是,庞兹成立了一家公司,并向波士顿的市民们兜售他的“宏伟计划”。他承诺,投资者在45天内可以得到50%的回报,90天内回报率更是高达100%。在那个年代,银行年利率不过5%左右,如此惊人的回报率,瞬间点燃了人们的发财欲望。 最初的投资者确实在规定时间拿到了他们的高额“利润”。一夜暴富的故事传遍大街小巷,人们像着了魔一样,拿着毕生积蓄涌向庞兹的公司。在巅峰时期,庞兹每天能吸纳超过25万美元的资金。 然而,故事的美好只停留在表面。庞兹的国际回信券套利计划在操作上极其复杂且规模受限,他根本没有真正进行大规模的交易。那么,早期投资者的高额回报是从哪里来的呢?答案很简单:来自新投资者的口袋。 他巧妙地将新投入的资金直接支付给老投资者,只要后面排队交钱的人足够多,前面领钱的人就能满意而归。这些“成功”的早期投资者,又成为了他最好的活广告,吸引着更多飞蛾扑火般的新人。
庞兹的故事虽然已是百年旧闻,但其骗局的内核却像病毒一样不断变种,流传至今。无论是打着“高科技”、“新能源”、“加密货币”旗号的投资项目,还是某些看似温情脉脉的理财计划,只要具备以下几个特征,你就需要打起十二分的精神。
这是旁氏骗局最核心的诱饵。它们通常承诺远超市场平均水平的固定回报,比如“月息3%”、“年化收益50%”等等。让我们用常识来衡量一下:被誉为“股神”的巴菲特,其执掌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在过去几十年的年化回报率大约在20%左右,这已经是人类投资史上的巅峰。任何一个项目,如果能持续、稳定且轻松地提供远超这个水平的回报,几乎可以肯定是陷阱。记住价值投资的第一条箴言: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超高的回报承诺背后,必然隐藏着超高的风险,或者干脆就是一个骗局。
为了让骗局看起来更可信,组织者往往会用一套极其复杂的理论或前沿的技术概念来包装。比如“量子对冲基金”、“AI量化交易”、“海外原始股”等等。他们会用一堆你听不懂的专业术语把你绕晕,让你感觉自己不是在投资,而是在参与一项伟大的技术革命。 这恰恰与价值投资的核心原则背道而驰。投资大师彼得·林奇曾说:“任何一只股票,如果你无法用几句话向一个10岁的孩子解释清楚你买它的理由,那你就不应该持有它。” 这就是著名的“能力圈”原则。一项你完全无法理解的投资,就是你能力圈之外的赌博。
这是旁氏骗局的本质。与创造价值的企业不同,旁氏骗局本身不产生任何利润或现金流。它的生命完全依赖于新资金的流入速度是否能超过老资金的流出速度。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浴缸,下面有一个巨大的窟窿(支付给老投资者的本息),为了让水位不下降,你必须打开一个更大的水龙头(吸纳新投资者的资金)往里灌水。 一个真正的企业,比如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它的利润来自于向社会提供有价值的产品或服务。而旁氏骗局,只是在投资者之间进行财富的非法转移,是一个零和甚至负和游戏(因为组织者还要从中抽成)。
许多现代旁氏骗局会融合传销(Pyramid Scheme)的特点,虽然两者在理论上略有区别。
然而在现实中,两者常常结合,骗局组织者会鼓励投资者发展新的“下线”,并承诺给予“推荐奖励”或“团队提成”。这种模式能让骗局像病毒一样裂变式传播,极大地加速了资金的吸纳速度。
没有任何一场旁氏骗局能够永远持续下去。当背景音乐停止时,留在场上的人都将成为输家。其崩盘是注定的,通常由以下几个原因触发:
骗局要维持下去,对新资金的需求是指数级增长的。假设一个项目承诺每月10%的回报,并且投资者选择利滚利。最初可能只需要100个新投资者就能满足前面10个投资者的回报。但几个月后,可能就需要数万个新投资者才能支撑起整个盘子。地球上的人口是有限的,市场上的资金也是有限的,这种指数增长的游戏很快就会触及天花板,难以为继。
当一些负面消息传出(比如媒体质疑、早期投资者爆料),或者宏观经济环境恶化导致投资者需要用钱时,就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提现潮。这就像银行挤兑一样,由于骗局的资金池是空的(钱早已被用于支付利息或被组织者挥霍),任何集中的提现请求都会立即导致其资金链断裂,骗局瞬间崩盘。
纸终究包不住火。当骗局规模大到一定程度,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后,必然会招致监管机构的调查,如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一旦被查实,资产被冻结,组织者被逮捕,骗局便宣告结束。 一个臭名昭著的现代案例是伯纳德·麦道夫(Bernard Madoff)的骗局。这位前纳斯达克主席,利用其在华尔街的崇高声望,精心构建了史上最大的旁氏骗局,涉案金额高达650亿美元,直到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投资者集中赎回资金时才最终败露。
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我们无法消灭骗局,但可以学会识别并远离它们。以下几条来自价值投资智慧的护身符,值得我们时刻牢记:
总而言之,旁氏骗局是一个关于贪婪和轻信的古老故事,它不断变换外衣,但内核从未改变。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最好的防御不是去预测下一次骗局会以何种面目出现,而是回归投资的本质:用合理的价格,投资于能够持续创造真实价值的伟大企业。这份坚守,便是我们穿越市场迷雾、守护财富最可靠的指南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