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服务可得市场

服务可得市场 (Serviceable Available Market),简称SAM。想象一下,你开了一家号称能做出全世界最好吃的披萨店。理论上,全世界所有吃披萨的人都是你的潜在客户,这就是你的“潜在可得市场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简称TAM。但现实是,你的店开在北京,你不可能把一张热气腾腾的披萨卖给一个远在纽约的食客。因此,你的业务能实际触达和服务的客户,比如北京市内能通过外卖覆盖的披萨爱好者,这部分更接地气的市场,就是你的“服务可得市场”(SAM)。简单来说,SAM是TAM的一个子集,它剔除了那些因地理位置、产品特性、分销渠道、法律法规等现实因素而无法触及的客户部分,是衡量一家公司中期增长潜力的更现实、更精准的指标。

揭开市场规模的神秘面纱:TAM, SAM, SOM

在投资分析中,评估一家公司的市场空间时,我们常常会遇到三个像俄罗斯套娃一样层层嵌套的概念:TAM、SAM和SOM。理解它们的区别,就像从一张卫星地图逐渐放大到一张街道地图,能帮助我们更清晰地看清公司的战场和机遇。

潜在可得市场 (TAM):梦想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

TAM,即Total Addressable Market,描绘的是一个产品或服务的终极市场潜力。它是一个理想化的、自上而下的估算,回答的问题是:“如果全世界所有可能需要这个产品的人都来购买,市场总规模会有多大?” 继续我们披萨店的例子,TAM就是全球每年的披萨消费总额。对于一家电动汽车制造商来说,TAM可能就是全球汽车市场的总规模。TAM为我们展示了一个行业的“天花板”有多高,它代表了最宏大的叙事和最乐观的增长极限。然而,对于务实的价值投资者来说,一个遥不可及的TAM数字可能只是一个美丽的泡沫,我们需要更聚焦的视角。

服务可得市场 (SAM):我们能吃到嘴里的蛋糕有多大?

SAM,即Serviceable Available Market,是我们今天的主角。它将宏大的TAM拉回现实,回答了一个更具体的问题:“在我的产品、技术、渠道和商业模式下,我能够服务的目标市场部分有多大?” SAM是在TAM的基础上,加入了公司自身的种种限制条件:

因此,SAM是公司战略定位和执行能力的直接体现,它比TAM更能准确地反映公司在未来3-5年内的真实成长空间。

可获得服务市场 (SOM):我们 realistically 能咬下几口?

SOM,即可获得服务市场 (Serviceable Obtainable Market),是套娃中最里层、也最贴近现实的一个。它在SAM的基础上,进一步考虑了竞争格局和公司自身的市场推广能力,回答的问题是:“在我的服务范围内,考虑到所有竞争对手,我有能力在短期内(比如1-2年)实际抢占到多少市场份额?” 你的披萨店虽然能服务全北京,但北京还有成百上千的竞争对手,从必胜客到达美乐,再到无数街边小店。你的SOM就是你凭借自己独特的口味、品牌和营销,能从这片红海中真正抢夺过来的那部分客户。SOM通常是投资者评估公司短期业绩目标是否靠谱的重要依据。 总而言之,这三者的关系是:TAM > SAM > SOM。TAM是星辰大海,SAM是航行路线图,SOM则是下一个要攻占的港口。

为什么SAM对价值投资者至关重要?

对于追求长期价值的投资者而言,仅仅盯着一个宏伟的TAM是远远不够的,甚至可能被误导。SAM才是那把帮助我们衡量公司真实成色和潜力的关键标尺。

评估成长天花板的“现实标尺”

传奇投资人彼得·林奇曾反复强调,他喜欢寻找那些“尚有广阔成长空间”的公司。SAM正是量化这种“成长空间”的绝佳工具。一家公司的市值要想实现10倍增长,其收入规模也需要相应的大幅提升。这就要求它所处的SAM足够大,能够容纳下如此体量的增长。 如果一家公司已经占据了其SAM的80%,那么除非它能成功扩大自己的SAM,否则其未来的增长速度必然会显著放缓。相反,如果一家优秀的公司目前在其广阔的SAM中只占有很小的份额(即SOM很小),那么它未来的增长跑道无疑是漫长而宽阔的。

洞察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的“透视镜”

深入分析一家公司从TAM到SAM的界定过程,往往能让我们洞悉其商业模式的精髓和护城河的来源。

识别管理层能力的“试金石”

沃伦·巴菲特始终将管理层的诚信和能力放在投资决策的核心位置。管理层如何在年报、电话会议中阐述公司的市场规模,尤其是SAM,是检验其能力与坦诚度的重要窗口。

投资启示:如何运用SAM发现好公司?

理解了SAM的理论之后,我们该如何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投资分析中呢?

案例研究:电动汽车市场的SAM演变

特斯拉 (Tesla) 为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个动态扩大SAM的经典路径: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特斯拉发展的不同阶段,对其SAM的正确判断,是决定能否抓住其巨大成长机遇的核心。

投资者自查清单

当你分析一家公司时,不妨用以下几个问题来审视它的“服务可得市场”:

  1. 定义清晰吗? 公司在财报、投资者日或电话会议中,是否清晰地定义了其TAM、SAM和SOM?管理层对市场规模的阐述是逻辑清晰还是含糊其辞?
  2. 限制因素是什么? 从TAM到SAM的缩小,主要受限于哪些因素?(地理、产品、渠道、法规等)这些限制是暂时的、可以被打破的,还是永久性的结构性障碍?
  3. 有扩张计划吗? 公司是否有明确的、可行的策略来扩大其SAM?例如,是计划推出新产品线、进入新的国家市场,还是通过技术突破服务新的客户群体?
  4. 市场在变吗? 公司的SAM本身是在自然增长、停滞还是萎缩?(例如,智能手机的SAM取代了功能手机的SAM)驱动这些变化的宏观因素是什么?
  5. 竞争格局如何? 对比主要竞争对手,公司的SAM有多大重叠?它在自己定义的SAM中已经占据了多少份额(即SOM/SAM的比率)?这个比率是在提升还是在下降?

总而言之,“服务可得市场”(SAM)是连接宏大行业叙事与公司具体经营现实的桥梁。它像一个滤镜,帮助我们过滤掉市场中不切实际的噪音,聚焦于公司真正可以触及的机会。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学会用SAM的眼光去审视一家公司,就是学会了如何更精准地丈量其未来的成长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