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贤义,是全球领先的综合玻璃制造商信义玻璃(00868.HK)的创办人及董事会主席。然而,在投资界,他拥有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号——“香港巴菲特”或“实业巴菲特”。这个称号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对他数十年如一日,将实业经营的深刻洞见与价值投资的朴素哲学完美结合,并取得惊人投资回报的最高赞誉。与纯粹的金融投资者不同,李贤义的投资智慧植根于实体经济的土壤,他的每一个决策都带着制造业的严谨、对产业链的深刻理解和对企业内在价值的精准把握。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李贤义的经历和理念,是一部从实体产业视角解读价值投资的“活教材”,充满了可供借鉴的实用启示。
李贤义的商业生涯本身就是一部励志传奇。上世纪80年代,他从一家小小的汽车配件贸易行起家,凭借着敏锐的商业嗅觉和福建商人特有的“爱拼才会赢”的精神,于1988年在深圳创立了信义玻璃。在随后的三十多年里,他将这家企业从一个小型作坊,发展成为业务遍及全球的“玻璃王国”,涵盖浮法玻璃、汽车玻璃和建筑节能玻璃等多个领域,并成为行业内的绝对龙头。 这段艰苦创业的经历,为他日后成为一名卓越的投资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不像许多投资者那样只能通过财务报表和分析师报告来认识一家公司。他亲身经历过管理工厂、掌控成本、开拓市场、应对行业周期波动的全过程。他知道一个优秀的企业家需要具备怎样的品质,也明白一条强大的产业护城河是如何建立和维护的。当他以投资者的身份去审视其他公司时,他的眼光是“穿透性”的,能够轻易地从纷繁复杂的信息中,识别出真正优秀、值得长期持有的企业。这种由实业家身份带来的独特视角,正是他投资成功的核心秘诀。
李贤义的投资哲学,与沃伦·巴菲特所倡导的价值投资理念高度契-合,但又带有鲜明的个人特色。其核心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价值投资的基石之一,就是坚守自己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这意味着投资者只投资于自己能够深刻理解的行业和公司。李贤义将这一原则发挥到了极致。他的投资组合高度集中于他最熟悉的领域:制造业,尤其是汽车产业链。
对普通投资者而言,最大的启示是:不必强求成为全知全能的专家,而应充分利用自己现有的知识优势。 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对医疗行业的理解可能就比基金经理更深刻;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员,你对科技公司的判断可能更有前瞻性。从你最熟悉的领域开始,是建立投资能力圈最务实、最可靠的路径。
李贤义的投资风格充满了“猎人”般的耐心。他从不追逐市场的热点,也从不理会短期的股价波动。他会对自己心仪的公司进行长期跟踪,然后耐心等待市场先生(Mr. Market)犯错,即股价远低于其内在价值时,才会果断出击。 他的许多重仓买入,都发生在市场恐慌、公司遭遇暂时性困难的时期。例如,他在2019年至2020年期间大幅增持比亚迪,当时市场对新能源汽车补贴退坡充满忧虑,公司股价也处于相对低谷。这正是价值投资“在别人恐惧时贪婪”的经典体现。这种操作的背后,是对公司长期价值的坚定信念,以及愿意承受短期浮亏的非凡定力。 这种策略的核心是深刻理解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的概念。即以远低于公司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为自己未来的投资预留出足够的容错空间。这种“打折买好货”的策略,看似简单,却是防御风险、获取超额收益的最有效武器。普通投资者需要克服频繁交易的冲动,学会等待,把时间当作朋友,让复利发挥其魔力。
作为一名实业家,李贤义深知现金流对于一个企业的意义,它就像人体的血液一样至关重要。利润可以被会计手法粉饰,但稳定、充裕的现金流却很难作假。因此,他在挑选投资标的时,极其看重企业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 更进一步,他偏爱那些愿意将丰厚现金流与股东分享的公司。他认为,持续、慷慨的分红,不仅是股东获得回报的直接方式,更是检验公司财务健康状况、管理层是否诚信可靠的试金石。一家公司如果能长期保持较高的派息率,通常意味着:
他自己的公司信义玻璃就是这一理念的忠实践行者,常年保持高比例的分红,为股东创造了丰厚的回报。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在选择投资标的时,不妨将“持续稳定的高分红能力”作为一个重要的筛选标准,这能帮你过滤掉许多华而不实、只讲故事不创造价值的公司。
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金融产品日益复杂的时代,李贤义的投资组合却显得异常“简单”和“传统”。你看不到时髦的赛道概念,也找不到复杂的金融衍生品。他的持仓,几乎都是那些业务模式清晰、产品或服务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实体企业。 他信奉“简单的力量”,认为最可靠的投资,是投资于那些自己能看懂、能理解、甚至能触摸到的好生意。这种对简单和确定性的追求,让他能够有效规避许多投资陷阱。他倾向于资产负债表干净、负债率低的公司,对那些依靠高杠杆、复杂财技驱动增长的企业保持高度警惕。这种朴素的投资观,恰恰是长期主义的最佳体现。
李贤义对比亚迪的投资,堪称逆向投资的教科书级案例。在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早已入股多年后,李贤义在市场对比亚迪的质疑声达到顶峰时,选择了逆势大幅加仓。 当时,比亚迪面临着新能源补贴退坡、传统燃油车业务下滑、新车型市场反应平平等多重困境,股价持续低迷。但李贤义看到的却是硬币的另一面:比亚迪在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技术上长达二十年的深厚积累,以及其在产业链垂直整合上无人能及的巨大优势。他判断,这些核心竞争力所构成的坚实护城河,是市场短视情绪所无法掩盖的。 他的判断最终被证明是惊人地正确。随着“刀片电池”等颠覆性技术的推出和DM-i超级混动车型的热销,比亚迪迎来了业绩和股价的爆发式增长,李贤义的投资也获得了数十倍的惊人回报。这个案例雄辩地证明了: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隐藏在市场的悲观情绪之中。
如果说投资比亚迪是基于对产业链的深刻洞察,那么大举买入福耀玻璃则更体现了李贤义作为投资大师的纯粹与格局。在外界看来,信义玻璃与福耀玻璃是汽车玻璃领域“针尖对麦芒”的竞争对手。然而,李贤义却抛开了企业经营者的身份,以一个纯粹资本配置者的视角,发现了福耀玻璃的巨大投资价值。 他公开表示,非常欣赏和尊敬福耀玻璃的创始人曹德旺先生,认为他是一位专注、正直、极具工匠精神的企业家。他清楚地知道,在曹德旺的带领下,福耀玻璃是一家治理结构优秀、管理效率极高、在全球都具备强大竞争力的顶尖公司。 这次投资传递出一个重要的信号:在价值投资者眼中,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价值。评价一家公司的标准,应该是其本身的商业模式、竞争优势和管理层品质,而不应被行业竞争的表象所束缚。
李贤义的投资生涯,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几条朴素而宝贵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