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杰弗里·卡森伯格

杰弗里·卡森伯格 (Jeffrey Katzenberg)。他并非传统意义上西装革履的华尔街投资家,而是好莱坞一位叱咤风云的传奇高管和制片人。然而,若将“投资”定义为对资源(资本、人才、创意)的优化配置以创造长期价值,那么卡森伯𝐠无疑是一位大师级的实践者。他的职业生涯横跨派拉蒙影业华特·迪士尼公司,并亲手创办了梦工厂Quibi,其经历堪称一部关于商业、创意与资本博弈的教科书。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研究卡森伯格,就是学习如何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行业中,识别核心资产、构筑护城河,并从成功与失败中汲取智慧。

卡森伯格是谁?一个“非典型”的投资大师

在好莱坞,卡森伯格有一个著名的绰号:“金色的直觉”(The Golden Gut)。这个绰号精准地概括了他的核心能力——在电影项目的早期,凭借惊人的直觉判断其商业潜力。但这绝非赌博。他的“直觉”背后,是数十年如一日对行业规律的深刻洞察、对观众口味的精准把握以及对制作流程的铁腕控制。 与沃伦·巴菲特这类通过购买股票来“投资”公司的金融巨鳄不同,卡森伯格是一位“经营型”的投资者。他投资的不是股票代码,而是剧本、导演、动画师和一整个创意生态系统。他从不“坐享其成”,而是深度介入,通过精细化的运营管理,将一个创意火花锻造成一部能产生数亿美元收入、并能衍生出续集、商品、主题公园项目的庞大资产。 这种做法与价值投资的精髓不谋而合。价值投资的核心是理解企业的内在价值,并以低于该价值的价格买入。卡森伯格做的,正是识别那些拥有巨大潜力(内在价值)的创意项目或团队,然后通过投入资本和自己的管理才能,将这份价值淋漓尽致地释放出来,甚至创造出远超预期的增量价值。他的职业生涯,就是一部关于如何发现价值、培育价值和实现价值的生动案例集。

职业生涯的三幕剧:迪士尼、梦工厂与Quibi

卡森伯格的职业生涯充满了戏剧性的起伏,可以清晰地划分为三个标志性阶段。每一幕都为投资者提供了独一无二的视角和教训。

第一幕:迪士尼的“文艺复兴”

1984年,卡森伯格追随他的导师巴里·迪勒 (Barry Diller) 离开派拉蒙,与迈克尔·艾斯纳 (Michael Eisner) 一同空降至当时正处于低谷的华特·迪士尼公司。他接手了被视为“昨日黄花”的动画部门。那时的迪士尼动画,早已失去了创始人华特·迪士尼时代的荣光,作品票房惨淡,创意枯竭。 卡森伯格的“投资”策略简单而大胆:复兴动画。他笃定地认为,迪士尼动画这个金字招牌是一项被严重低估的“休眠资产”。他向这个部门倾注了远超以往的资源和关注,并引入了百老汇的创作模式,强调音乐、故事和角色的情感共鸣。他像一个严苛的基金经理,对每个项目进行严格的审查和跟进。 其结果是惊人的。从1989年的《小美人鱼》开始,迪士尼动画迎来了一个长达十年的黄金时代,史称“迪士尼文艺复兴”。《美女与野兽》、《阿拉丁》以及巅峰之作《狮子王》等一系列作品,不仅在全球斩获了巨额票房,更重塑了动画电影的行业标准,其IP价值至今仍在为迪士尼贡献着源源不断的收入。

第二幕:从零到一的梦工厂传奇

1994年,因与艾斯纳的权力斗争而愤然离开迪士尼后,卡森伯格做出了一个震惊好莱坞的决定。他联合了两位业界泰斗——大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Steven Spielberg) 和音乐巨头大卫·格芬 (David Geffen),共同创办了梦工厂SKG。这是一个从零开始的创业故事,也是一场高风险的豪赌。 在梦工厂,卡森伯格再次将重心放在了他最熟悉的动画领域,成立了梦工厂动画。这一次,他的目标不再是复兴,而是挑战。他要挑战的,正是被他亲手送上巅峰的迪士尼。梦工厂动画的策略是差异化竞争:如果说迪士尼是合家欢的“古典音乐”,那梦工厂就是充满现代流行文化、带点讽刺和颠覆精神的“摇滚乐”。 2001年,《怪物史莱克》横空出世,这部颠覆传统童话的动画电影大获成功,不仅赢得了首个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也正式确立了梦工厂动画作为行业顶级玩家的地位。此后,《马达加斯加》、《功夫熊猫》等系列作品的成功,为梦工厂构筑了坚实的IP矩阵。最终,梦工厂动画在2016年被康卡斯特 (Comcast) 旗下的NBC环球以3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为原始投资者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第三幕:Quibi的华丽失败与教训

在梦工厂功成身退后,年近70的卡森伯格再次出发,创办了备受瞩目的短视频平台Quibi。这个项目从诞生之初就星光熠熠,吸引了包括迪士尼、华纳、阿里巴巴在内的巨头投资,募资高达17.5亿美元。Quibi的理念是“Quick Bites, Big Stories”,即为手机用户提供每集10分钟左右、由好莱坞顶级团队制作的高质量“电影级”短剧。 然而,这个被寄予厚望的项目却在上线仅6个月后就宣告失败,烧光了几乎所有资金。Quibi的失败是多方面的:它错误地判断了用户习惯,人们在手机上更喜欢TikTok那种轻松、真实的UGC内容,而非精心制作的“微型电影”;它的商业模式(纯付费订阅)在免费内容泛滥的时代也显得格格不入;而不巧遭遇的疫情,更是让其设定的“通勤路上”等移动消费场景化为泡影。

给价值投资者的三点启示

纵观杰弗里·卡森伯格的职业生涯,我们可以为自己的投资工具箱中装入三条宝贵的启示。

1. 投资你真正理解的“能力圈”

查理·芒格反复强调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 的重要性。卡森伯格的成功,几乎全部建立在他对好莱坞内容创作和发行业务的深刻理解之上。这是他的能力圈。无论是复兴迪士尼动画,还是创建梦工厂,他都在这个圈内游刃有余。而Quibi的失败,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他踏出了这个圈子,进入了自己并不完全熟悉的移动互联网科技领域。那里的竞争规则、用户行为逻辑与好莱坞截然不同。这提醒我们,投资的成功,不在于你懂多少事,而在于你是否能清晰地界定自己不懂什么,并坚守在自己的认知边界之内。

2. “管理层”是决定性的护城河

在评估一家公司时,我们常常关注其品牌、技术、网络效应等“护城河”。但卡森伯格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卓越的、富有远见的管理层本身就是最坚固的护城河之一,尤其是在人才和创意驱动的行业。卡森伯格在迪士尼和梦工厂所扮演的角色,正是一个无与伦比的“资产配置大师”和“首席执行官”。他能将资本、人才和创意这三大要素完美地结合起来,创造出1+1+1>3的效果。因此,当我们在研究一家公司时,不仅要阅读财报,更要花时间去研究它的管理团队——他们的过往经历、战略眼光、资本配置能力和诚信水平。

3. 拥抱失败,但要从中学习

没有哪个投资者能永远正确。投资是一场关于概率的游戏。强如卡森伯格,也遭遇了Quibi的惨败。关键不在于永不犯错,而在于你如何面对错误。Quibi的失败,虽然代价高昂,但它为整个创投圈和媒体行业提供了宝贵的教训。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

杰弗里·卡森伯格的故事,归根结底是一个关于创造的故事。他用资本和智慧,将无形的创意变成了有形的、能够穿越时间的文化资产。这或许是对“价值投资”这四个字,最富诗意也最深刻的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