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林迪效应

林迪效应 (Lindy Effect) 是一个关于“寿命”的有趣理论。简单来说,对于那些不会自然“衰老”的事物——比如一种思想、一项技术、一个品牌或一家公司——它们未来的预期寿命与它们已经存在的历史时间成正比。换句话 DDE 说,一个东西存在得越久,它就越有可能继续存在下去。这就像一位在舞台上表演了50年的老戏骨,他比一个刚出道的新星更有可能在明年继续登台演出。因为时间这位严苛的裁判,已经通过无数次的考验,筛选掉了那些脆弱、不实用的东西,留下的都是身经百战的“幸存者”,证明了其内在的坚韧与价值。

“林迪”从哪儿来?

这个名字听起来可能有点奇怪,它并非源自某位科学家,而是来自纽约一家名叫“林迪”(Lindy's)的熟食店。上世纪60年代,演员们喜欢在这家店里聚会,讨论百老汇戏剧的“档期寿命”。他们发现,一部戏剧上演的时间越长,人们就越相信它会继续上演下去。 这个观察后来被学者们注意到。数学家贝努瓦·曼德尔布罗(Benoit Mandelbrot)将其提炼成一个更普适的理论。而真正让“林迪效应”在投资界声名大噪的,是著名思想家纳西姆·尼古拉斯·塔勒布(Nassim Nicholas Taleb)。他在其著作《反脆弱》和《黑天鹅》中,将林迪效应作为一个核心概念,用来解释系统性风险和事物在不确定世界中的生存法则。

为什么越老越“香”?

林迪效应的背后,其实是“时间”这位终极筛选官在起作用。一个事物能够长久存在,通常意味着它具备以下特质:

需要注意的是,林迪效应只适用于“不会自然消亡”的事物。对于有生命周期的人或动物来说,年龄越大,反而预期寿命越短,这与林迪效应恰恰相反。

林迪效应的投资启示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普通投资者来说,林迪效应不是一个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一个强大且实用的思维工具。它能帮助我们校准投资视角,做出更稳健的决策。

寻找经典,而非追逐潮流

投资领域的新概念、新风口层出不穷,令人眼花缭乱。林迪效应提醒我们,与其把赌注押在那些尚未经过时间考验的“下一个大事”上,不如多关注那些已经证明了自身价值的“老字号”。

投资这些“林迪”企业,可能短期内不会带来爆炸性增长,但它们穿越周期、稳定成长的能力,恰恰是长期复利之源。

用“时间”作为检验标准

当你分析一家公司时,不妨问自己一个问题:“这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在10年、20年后还会被需要吗?”

将“时间”维度引入你的投资决策框架,是一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手段,能帮你过滤掉大量看似性感但实则脆弱的投资标的。

注意事项和局限性

当然,林迪效应也并非万能的投资圣经,使用时需要注意其局限性:

总而言之,林迪效应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视角:在充满不确定性的世界里,时间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试金石。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多一分对“老而弥坚”的尊重,或许就少一分追高杀跌的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