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一级资本 (Common Equity Tier 1, CET1) 是衡量一家银行财务实力的最核心指标,被誉为银行抵御风险的“终极压舱石”。它代表了银行资本中质量最高、损失吸收能力最强的部分。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家银行最坚固的“家底”——主要由股东投入的普通股股本和银行多年经营累积下来未分配的留存收益构成。当银行遭遇重大亏损时,这部分资本将首当其冲地被用来吸收损失,从而保护储户和其他债权人的利益,确保银行不会轻易倒闭。
为了更形象地理解,我们可以打个比方。如果说一家银行是拳击台上的重量级选手,它管理的贷款和投资就是它打出和承受的重拳。那么,核心一级资本就是这位选手最强壮的核心肌群和最厚实的防护装备。它不是借来的钱,也不是临时的资金,而是银行自身拥有的、永续存在的“真金白银”。 这份“家底”有两大显著特点:
根据国际银行业监管机构制定的巴塞尔协议,银行的资本被划分成不同等级。核心一级资本是所有资本的基础和核心,在它之上还有一级资本 (Tier 1 Capital) 和二级资本 (Tier 2 Capital),但后两者的资本质量和损失吸收能力都无法与核心一级资本相提并论。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读懂核心一级资本是分析银行股的关键一环。它不仅关乎银行的生死存亡,更直接影响着你的投资回报。
投资者评估银行稳健性的首要工具,是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 (CET1 Ratio)。
这个比率的意义在于,它清晰地告诉我们,银行用了多少“家底”(核心一级资本)来支撑其全部的风险业务(如发放贷款、进行投资等,这些经过风险评估后的资产总和就是风险加权资产)。 这个比率越高,意味着银行的“安全垫”越厚,抵御意外金融风暴的能力就越强。监管机构会对这个比率设定严格的最低要求,而一家经营卓越的银行,其比率通常会远高于监管的“及格线”。
然而,核心一级资本水平并非越高越好。它就像一把双刃剑,需要精妙的平衡:
因此,聪明的投资者会努力寻找一个“最佳平衡点”:一家银行既拥有足够强大的资本“护城河”来抵御风险,又有能力和意愿为股东创造可观的回报。
在分析银行股时,您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运用核心一级资本这个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