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益級,通常指在資產證券化(Securitization)過程中產生的結構化金融產品(Structured Financial Product)中,風險最高、但潛在回報也最高的部分。想像一下,銀行將一大筆貸款(比如房貸、車貸)打包,然後像切蛋糕一樣把它切成不同層級出售給投資者。權益級就是這塊蛋糕的最底層。當貸款出現違約,造成損失時,權益級將第一個吸收損失,如同大船觸礁時,貨艙最先被淹沒。只有在權益級的“緩衝墊”被完全虧光後,更高層級的投資(如夾層級和優先級)才會開始蒙受損失。作為承擔最高風險的補償,如果基礎資產表現良好,所有上層投資者拿到他們固定的利息後,剩餘的全部超額利潤都將歸權益級投資者所有。
權益級的投資特性可以概括為“三高”,即高風險、高回報和高度的信息不對稱,這也是它為何充滿誘惑又極度危險的原因。
權益級的核心特點是其劣後屬性,即它是“第一個遭受損失”(First-Loss)的層級。在任何结构化产品中,現金流的分配和損失的承擔都有一個明確的瀑布式順序。
高風險的另一面是高回報的潛力。權益級投資者是剩餘收益的索取者。在支付了所有運營費用和更高級別(優先級、夾層級)投資者的固定本息之後,如果資產池還有剩餘的現金流,這些錢將全部流向權益級持有人。
這是價值投資者最需要警惕的一點。權益級投資面臨著嚴重的信息不對稱(Information Asymmetry)問題。產品的發行方(通常是投資銀行)對打包的基礎資產的質量、多樣性和風險有著最深刻的理解,而處於信息鏈末端的投資者則很難看清全貌。
對於遵循價值投資理念的普通投資者而言,權益級產品幾乎可以被視為一個絕對的“投資禁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