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次贷危机

次贷危机(Subprime Mortgage Crisis),有时也称“次债危机”,是一场于2007年在美国爆发,并迅速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它的起源,是一场看似美好的“居者有其屋”梦:银行将钱贷给那些信用评级很低、本不该获得贷款的人去买房,这些贷款被称为次级抵押贷款。当房价下跌、利率上升时,这些借款人无力偿还贷款,引发大规模违约。更糟的是,华尔街的金融天才们已将这些“有毒”的贷款打包成复杂的金融产品,卖给了全世界的投资者。多米诺骨牌的第一张倒下后,一场史无前例的金融海啸随之而来。

故事的开端:一场“全民买房”的狂欢

想象一下,21世纪初的美国,房地产市场一片火热,利率低得诱人,银行家们拍着胸脯告诉你:“人人都能买得起房!” 为了让这个梦想成真,他们发明了“次级抵押贷款”。这就像把钱借给一个向来有借无还的朋友,风险极高。为了弥补风险,银行会收取更高的利息。在房价不断上涨的背景下,这似乎是个稳赚不赔的买卖:

于是,原本没有资格贷款的人也纷纷涌入房市,进一步推高了房价,形成了一个看似完美的泡沫。

潘多拉的魔盒:金融“炼金术”的失控

如果故事只到这里,那最多是美国房地产业的局部问题。但华尔街的“魔术师”们登场了,他们施展了一种叫做资产证券化(Securitization)的“炼金术”。 他们把成千上万笔次级抵押贷款(以及其他贷款)打包在一起,做成一个“大礼包”,然后切割成一份份的证券出售给投资者。这种基于房贷的证券,就叫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 这还没完,他们觉得还不够刺激,又把MBS中风险最高、最垃圾的部分,和其他一些资产混在一起,做成了一个更复杂的“超级大礼包”——担保债务凭证(CDO)。 这个过程好比制作一份“水果沙拉”:

  1. 优质贷款是新鲜的好水果。
  2. 次级抵押贷款是那些已经有点发霉的坏水果。
  3. MBS和CDO就是把好坏水果切碎了,混在一起做成的水果沙拉。

更关键的是,本该是“美食评论家”的信用评级机构,却给了这些“发霉水果沙拉”AAA的最高评级,告诉全世界的投资者:“放心吃,顶级美味!”于是,全球的养老基金、保险公司、银行和个人投资者都开心地买入了这些“有毒资产”。

潮水退去:危机的爆发与蔓延

好景不长,当美联储开始加息,房地产泡沫破裂,房价掉头向下时,灾难来临了。 借款人发现,他们的月供增加了,而房子的价值却在缩水,再也无法“借新还旧”。大规模的违约潮爆发了。银行收回了大量不断贬值的房子,自己也陷入了困境。 更可怕的是,那些包装精美的“水果沙拉”(MBS和CDO)的真相暴露了——它们根本不是美味,而是一堆烂水果!其价值瞬间崩塌。持有这些产品的金融机构一夜之间出现巨额亏损,谁也不知道谁的“沙拉”里有多少烂水果,机构之间信任荡然无存,金融系统陷入瘫痪。 2008年9月15日,拥有158年历史的投资银行巨头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宣布破产,成为了引爆全球金融危机的标志性事件。

价值投资者的启示录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普通投资者来说,次贷危机不是遥远的金融历史,而是一部充满深刻教训的启示录。

理解你所投资的

“股神”沃伦·巴菲特有句名言:“永远不要投资自己看不懂的生意。”CDO这类产品复杂到连它们的创造者都未必完全理解,普通投资者更无从判断其真实风险。启示很简单:如果你无法向一个孩子解释清楚你的投资项目,那就不要投钱进去。

警惕“杠杆”这把双刃剑

整个次贷危机被金融机构使用的巨额杠杆(Leverage)放大了无数倍。杠杆能让你在市场上涨时赚得盆满钵满,也同样能在市场下跌时让你血本无归。对个人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要对融资融券(即“加杠杆”)等工具保持极度的审慎。

安全边际是永远的护城河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即以远低于资产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次贷狂潮中,人们以远超合理水平的价格购买房产和金融产品,毫无安全边际可言。投资时,为可能发生的意外留足缓冲空间,是保护自己免受灭顶之灾的唯一方法。

逆向思考,在恐慌中寻找机会

危机,是危险,也是机会。当市场陷入极度恐慌,优质资产的价格也可能被错杀到“白菜价”。巴菲特正是在2008年金融危机最深重时,果断向高盛、通用电气等公司投入巨资,最终获取了丰厚回报。这完美诠释了逆向投资的精髓: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