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品(Normal Good)是经济学中的一个基本概念。简单来说,它指的是当人们的收入增加时,需求量也会随之增加的商品或服务;反之,当收入减少时,需求量也会跟着下滑。想象一下,你刚拿到一笔年终奖,是不是更愿意去一家心仪已久的餐厅大快朵颐,或者给自己换一部新手机?这些让你在“有钱了”之后更想消费的东西,就是典型的正常品。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理解一家公司卖的是不是正常品,以及是哪种正常品,是洞察其长期增长潜力和周期性风险的关键一步。
正常品的需求方向与消费者收入的变化方向完全一致。这个概念可以用一句大白话来概括:“钱包越鼓,买得越多”。 它有一个天然的“反义词”叫作劣等品 (Inferior Good)。劣等品指的是那些收入越高、人们买得越少的商品。比如,当收入较低时,人们可能会更多地选择乘坐公交车;而当收入提高后,则会转向自己开车或打车出行。在这个例子里,公交服务就相对扮演了劣等品的角色,而私家车或网约车服务则是正常品。 因此,区分一个商品是正常品还是劣等品,关键看它和消费者“钱袋子”的关系:
虽然都叫正常品,但它们对收入变化的“敏感度”可大不相同。经济学家用一个叫作收入弹性 (Income Elasticity) 的指标来衡量这种敏感度,但我们普通投资者只需理解其中的分类和逻辑即可。
这类正常品是生活的“基本盘”,比如大米、食盐、牙膏。当你的收入翻倍时,你对大米的需求可能会增加一些(比如从买散装米换成品牌袋装米),但不太可能也跟着翻倍,毕竟一个人的饭量是有限的。
奢侈品 (Luxury Goods) 是一种“高配版”的正常品。当人们收入增加时,对奢侈品的需求会 不成比例地 大幅增长。比如,当你的年收入从20万涨到100万时,你可能会考虑买一块名表或者一辆豪华跑车,而这些东西在你收入较低时是完全不会考虑的。
理解正常品概念,能为我们提供一个分析公司基本面的实用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