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定货币 (Fiat Money),又称“法币”。它是一种本身没有内在价值的货币,其价值主要来自于政府的法令和公众的信任。简单说,我们日常使用的人民币、美元、欧元等纸币和硬币,都属于法定货币。它们不像黄金白银那样本身就是贵金属,而是因为政府立法规定它们是合法的支付工具,并且我们都相信可以用它来交易和储蓄,它才有了购买力。这种货币体系的稳定性,完全依赖于发行国政府的信誉以及其中央银行管理货币供应的智慧和纪律。
法定货币的价值,本质上是一场基于信用的“集体想象”。它的背后没有黄金或任何实物商品作为支撑,这与古代的商品货币(如金币、银元)有着根本区别。 它的“魔力”主要源于两个方面:
中央银行在此扮演着“魔术师”的角色,通过调节利率和货币供应量,试图维持货币价值的稳定,防止其价值因滥发而严重缩水。
由于法定货币的供应理论上可以无限增加(“印钞机”可以随时开动),它的购买力几乎注定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被稀释。今天的一百元,十年后很可能买不到今天价值一百元的东西了。 因此,从长期投资的角度看,大量持有现金(法定货币)是一种风险,而非安全的表现。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曾多次强调,通货膨胀是“对静态资本征收的一种税”。你放在银行里的现金,即使有利息,也可能因为追不上通胀而被慢慢侵蚀。它是一个不断融化的冰块,而不是一个能为你创造价值的可靠资产。
面对法定货币购买力不断缩水的趋势,价值投资者的核心策略就是:将贬值的现金,换成能够创造价值、抵御通胀的优质资产。 什么样的资产是我们的“诺亚方舟”呢?
关键在于,要将财富的载体从仅仅是交换媒介的法定货币,转移到本身就能创造更多财富的生产性资产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