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瀚架构
浩瀚架构(Sustainable Experience Architecture, SEA)是由吉利控股集团在2020年发布的,全球领先的纯电动汽车原生架构。简单来说,它就像是未来电动汽车的“超级底盘”和“智能大脑”的集合体。想象一下乐高积木,一套基础的、设计精良的积木颗粒(底盘、电池、电机、电控系统),不仅可以拼搭出小轿车,还能通过拉长、加宽、增高,拼出SUV、MPV甚至皮卡。浩瀚架构就是这样一套“积木”,它具备极高的灵活性和拓展性,能够覆盖从A级小型车到E级豪华车的几乎所有车型。更重要的是,它从一开始就为“软件定义汽车”时代而设计,预埋了先进的电子电气架构,让汽车能像智能手机一样,通过OTA(空中下载技术)持续升级、进化,为用户提供源源不断的新体验。
浩瀚架构:汽车界的“安卓系统”?
要理解浩瀚架构的革命性,我们得先搞清楚汽车“架构”到底是什么,以及它为什么在电动车时代变得如此重要。
什么是“架构”?先从一碗拉面说起
想象你是一家拉面连锁店的老板。最初,你的每家分店都自己熬汤、自己制面,口味千差万别,成本也居高不下。后来你学聪明了,建立了中央厨房,统一熬制汤底、生产面条,然后配送到各个分店。分店只需要根据顾客需求,加入叉烧、笋干、溏心蛋等不同的“浇头”,就能快速做出一碗碗品质稳定、风味各异的拉面。
这个“中央厨房”统一生产的“汤底+面条”,就是汽车制造中的“架构”或“平台”。它把汽车中最核心、最通用的部分,如底盘结构、悬架系统、动力总成布置、电气系统等,进行了标准化和模块化的设计。车企基于同一个架构,可以通过更换不同的车身“外壳”和内饰“配置”(相当于拉面的“浇头”),高效地开发出轿车、SUV、MPV等多种不同车型。
在燃油车时代,大众集团的MQB平台就是这种模式的集大成者,它极大地降低了研发和生产成本,帮助大众集团稳坐全球汽车销量的头把交椅。而浩瀚架构,则是为纯电动、智能化时代量身打造的,更为先进的“中央厨房”。
为什么是“浩瀚”?它和传统平台有何不同?
“浩瀚”二字,精准地概括了它与传统汽车平台的核心区别:灵活性、智能化和开放性。它不仅仅是降本增效的工具,更是一个孵化未来智能移动终端的“温床”。
浩瀚的“伸缩功”:从奥拓到奥迪的覆盖力
传统平台虽然也能生产不同车型,但通常会有一个尺寸限制,比如专为紧凑型车设计,或者专为中大型车设计。而浩瀚架构打破了这个界限。
浩瀚的“智慧大脑”:一部可以进化的汽车
如果说灵活的物理结构是浩瀚的“骨骼”,那么先进的电子电气架构就是它的“大脑和神经系统”。这是它与传统平台最根本的区别。
软件定义汽车: 传统汽车的性能和功能,在出厂时基本就已固定,像一部功能机。而基于浩瀚架构的汽车,更像一部智能手机。它的核心功能,如驾驶辅助、座舱娱乐、动力模式等,都由软件来定义和控制。
持续进化: 借助强大的OTA能力,用户可以像升级手机系统一样,不断下载新的软件和功能包。今天你的车可能新增一个“宠物模式”,明天可能优化了电耗算法,后天又升级了自动泊车系统。汽车不再是一次性销售的硬件,而是一个可以持续迭代、提供服务的智能终端。这种能力,让车辆的价值不再随着时间而快速衰减,反而可能因为软件的升级而“增值”。
浩瀚的“朋友圈”:开放生态的力量
这一点,是浩瀚架构最像“Android(安卓)系统”的地方。吉利不仅将浩瀚架构用于旗下的极氪、领克、smart、沃尔沃、极星等众多品牌,还将其开放给其他公司使用。
技术共享: 比如,
百度的
集度汽车(后更名为极越)就基于浩瀚架构打造;全球最大的代工企业
富士康也与吉利成立合资公司,对外提供基于浩瀚架构的整车代工服务。
生态共建: 这种开放策略,可以吸引更多的合作伙伴加入,共同分摊巨额的研发成本,加速技术的迭代和应用。就像无数手机厂商使用安卓系统一样,一个庞大的“浩瀚联盟”正在形成。这与
苹果公司
iOS系统的封闭生态形成了鲜明对比,旨在通过“群狼战术”构建规模优势,共同塑造未来的智能汽车生态。
从价值投资角度看浩瀚架构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我们来说,理解浩瀚架构这样的底层技术,远比追逐短期的销量数据和市场热点更有意义。因为它揭示了一家公司是否在构建长期、可持续的竞争优势,也就是沃伦·巴菲特所说的“护城河”。
护城河:从“制造”到“智造”的进化
一个先进的、平台化的架构,是电动车时代车企最深、最宽的护城河之一。
成本优势
浩瀚架构的研发投入据称超过180亿人民币。这是一笔巨大的前期投资,但一旦形成,就能带来显著的长期成本优势。
规模经济: 当数百万辆不同品牌、不同型号的汽车都共享同一个架构下的零部件和生产线时,其带来的规模经济效应是惊人的。研发成本被极大地摊薄,零部件的采购成本也因巨大的订单量而降低。这意味着企业要么可以获得比竞争对手更高的利润率,要么可以用更具竞争力的价格去抢占市场份额。
技术壁垒
打造一个像浩瀚这样兼具物理灵活性和先进软件能力的架构,需要深厚的技术积累和海量的人才、资本投入,这本身就构成了极高的进入门槛。
网络效应与生态系统
通过开放授权,浩瀚架构正在构建一种强大的网络效应。
正向循环: 越多的汽车品牌使用浩瀚架构,就会吸引越多的软件开发者、零部件供应商为这个平台服务;而一个繁荣的生态系统,又会反过来吸引更多车企加入。这个自我强化的循环一旦形成,将变得非常难以撼动,就像微软的Windows
操作系统在PC时代的主导地位一样。
成长性:不再是“一锤子买卖”
浩瀚架构所代表的“软件定义汽车”模式,彻底改变了汽车行业的商业逻辑和盈利模式,为企业打开了全新的增长空间。
软件与服务收费
传统车企的商业模式是“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完成,与用户的关系就基本结束了。但在浩瀚架构之上,卖车只是一个开始。
持续性收入: 车企可以通过订阅制服务(如高阶自动驾驶功能按月付费)、付费软件升级、应用商店分成等方式,在汽车的整个生命周期内持续创造收入。这使得车企的盈利能力不再完全依赖于新车销量,商业模式变得更加稳定和可预测。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这种高利润、高粘性的软件服务收入,通常会获得比传统制造业高得多的
估值,公司的
市盈率(P/E Ratio)天花板被大大抬高。
技术授权收入
将架构授权给其他公司,就像芯片领域的ARM公司或高通公司一样,开辟了全新的“技术变现”渠道。
投资启示与风险提示
理解了浩瀚架构的内核,我们作为普通投资者,就能建立一个更深刻的分析框架,去看待当今风起云涌的汽车行业变革。
如何“按图索骥”?
在分析一家电动汽车公司时,不要仅仅停留在看它的外观设计、内饰用料或是百公里加速这些表层信息。我们应该像侦探一样,去探究其“骨骼”与“灵魂”:
审视其核心技术: 这家公司是拥有自己的核心架构,还是依赖于供应商的“打包方案”?自主架构的先进性、扩展性和迭代能力如何?
分析其生态战略: 它是像苹果一样构建封闭的垂直一体化生态,还是像谷歌一样打造开放的平台联盟?两种模式都有成功路径,但投资者需要理解其战略选择背后的逻辑和潜力。
关注其商业模式的演变: 观察其软件收入、服务收入在总营收中的占比变化。这个指标是判断其是否成功从“汽车制造商”向“科技出行服务商”转型的关键。
此外,沿着浩瀚架构这样的产业链“主干”,去寻找相关的“枝叶”——即为这些先进架构提供核心芯片、传感器、操作系统、功率半导体等关键零部件的“隐形冠军”,也可能是不错的投资思路。
潜藏的“暗礁”
当然,再宏伟的蓝图也面临执行的挑战。投资者需要警惕以下风险:
执行与品控风险: 领先的架构设计,需要顶级的制造工艺和供应链管理来落地。如果生产过程中出现大规模的质量问题,再好的技术也会被反噬。
激烈的技术竞赛: 浩瀚架构并非独孤求败。
大众集团的
MEB平台、
通用汽车的
奥特能平台(Ultium)、
特斯拉高度整合的自研平台,以及众多中国新势力都在全力投入。技术代差可能在短时间内被追平甚至反超,竞争格局远未尘埃落定。
软件开发的“巨坑”: 从硬件思维转向软件思维对传统车企是巨大挑战。软件开发周期长、BUG多、用户体验难以把握,都可能成为阻碍其智能化战略的“拦路虎”。
估值过高的陷阱: 当市场对“软件定义汽车”的故事过于狂热时,相关公司的股价可能被推到远超其内在价值的水平。作为
价值投资者,我们需要时刻保持冷静,坚持在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而不是为过度的预期买单。
总而言之,浩瀚架构不仅是一个汽车技术名词,它更是一个窗口,透过它,我们可以窥见整个汽车工业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底层逻辑。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这些深层次的变革,正是我们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市场中,寻找确定性机会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