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液晶周期

液晶周期(Panel Cycle),是用来描述液晶显示(LCD)面板这个行业如同潮汐般周而复始的繁荣与萧条交替的现象。想象一下,你家电视的价格,或者说制造电视屏幕那家公司的股票,是不是总感觉像在坐过山车,时而风光无限,时而又愁云惨淡?这背后,就是液晶周期在“作祟”。它本质上是一个由供给与需求关系周期性错配所驱动的商业循环,导致面板价格、厂商盈利和投资者情绪发生剧烈波动。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液晶周期是周期性行业研究中一个教科书级别的完美范本,理解它,不仅能帮你避开“山顶”的寒风,更有机会抓住“谷底”的黄金。

“坐过过山车”的面板行业:液晶周期的成因

为什么面板行业会呈现出如此鲜明的周期性?答案藏在供给和需求两端各自独特的“脾气”里。

需求端的“脉冲式”增长

从长远看,我们对屏幕的需求似乎是无止境的——从黑白到彩色,从显像管到液晶,从电脑到手机,再到如今的智能汽车和可穿戴设备。但是,这种增长并非一条平滑的直线,而是“脉冲式”的。

然而,这些需求的爆发往往是短暂且难以预测的,就像往平静的湖面投入一颗石子,涟漪虽大,却不能持久。

供给端的“重资产”与“时滞性”

相比于需求端的“善变”,供给端的反应则显得“笨重”而“迟钝”,这主要源于其两大特性:

这两大特性结合在一起,就上演了一出经典的“追赶游戏”:当市场需求旺盛,面板价格飞涨时(比如2020年下半年),所有厂商都赚得盆满钵满。在乐观情绪的驱动下,大家纷纷宣布扩产计划。然而,等到两三年后这些新产线陆续建成投产时,当初的需求高峰可能早已过去,市场瞬间从供不应求变为供给泛滥,一场价格战在所难免。 此外,行业内部的“军备竞赛”也为周期火上浇油。面板生产存在“代线”的概念(如G8.5、G10.5),越高代数的产线切割大尺寸屏幕的效率越高,成本越低。为了不被淘汰,厂商们即便在市场前景不明朗时,也必须硬着头皮投资更高世代的产线,这进一步加剧了产能过剩的风险。

液晶周期的四个阶段:一曲冰与火之歌

如果我们将一个完整的液晶周期比作一年的四季,那么它就像一首跌宕起伏的“冰与火之歌”,每个阶段都有着鲜明的特征。

第一阶段:复苏与繁荣(春天与夏天)

第二阶段:盛极而衰(秋天)

第三阶段:衰退与萧条(冬天)

第四阶段:否极泰来(冬天末,春天初)

价值投资者的“周期罗盘”:如何航行于惊涛骇浪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普通投资者来说,液晶周期这样的行业并非不可触碰的“禁区”。恰恰相反,巨大的波动性里蕴藏着巨大的机会。关键在于,你手上是否有一副可靠的“周期罗盘”。

识别周期位置:你在地图的哪里?

投资周期股的核心,是逆向投资。正如本杰明·格雷厄姆笔下的“市场先生”,当他极度悲观,愿意以极低价格甩卖资产时,就是你的机会;当他极度亢奋,报出天价时,你就应该把资产卖给他。

选择领航船只:谁能穿越风暴?

在周期性行业里,并非所有公司都能“活到春天”。选择正确的公司,是成功穿越周期的关键。

一个近在眼前的经典案例,就是韩国的三星LG逐步退出LCD市场。由于无法忍受LCD周期的剧烈波动和微薄利润,它们选择将资源集中到利润更丰厚的OLED领域。这为中国的京东方、TCL科技等企业提供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它们通过在行业低谷期坚持投资,最终确立了在全球LCD领域的绝对领导地位。这个产业格局的变迁,本身就是一次宏大的周期投资叙事。

周期会消失吗?未来的展望

随着中国大陆厂商占据全球超过70%的LCD产能,行业集中度(尤其是CR5,即前五大厂商市场份额)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未来,液晶周期会消失吗? 答案可能是:周期的波动会趋于平缓(钝化),但不会完全消失。 当市场从“群雄混战”进入“双雄或三寡头”格局后,头部玩家之间的关系会从“拼个你死我活”的囚徒困境,逐渐演变为“有默契的协同”。大家更倾向于根据市场需求来动态调节稼动率,而非不计后果地发动价格战。这种“理性竞争”会大大削弱周期的下行破坏力,使得行业盈利的波动性降低,更趋向于“周期成长”的模式。 然而,技术变革(如Micro-LED的颠覆性潜力)和宏观经济的黑天鹅事件,依然是不可控的变量。对于投资者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去预测周期是否会消失,而是要始终牢记: 液晶面板行业的基本商业模式决定了其周期属性根深蒂固。敬畏周期、理解周期、利用周期,是参与这场投资游戏、并最终成为赢家的不二法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