淘票票,是中国领先的在线电影票务服务平台,隶属于阿里巴巴影业集团(HK:01060)。它不仅仅是一个购买电影票的手机应用,更是深度融入中国电影产业链,集在线票务、宣传发行、数据服务和内容制作为一体的“互联网+电影”综合性平台。淘票票的诞生与发展,是中国互联网改造传统行业的经典缩影,它用数字化的方式重塑了观众与电影之间的连接,从最初疯狂的票补大战中杀出重围,到如今与猫眼娱乐形成双雄格局,它的故事,为我们理解平台经济、竞争策略以及娱乐产业的投资逻辑,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观察窗口。
任何伟大的商业故事,开篇往往都充满了硝烟与混沌。淘票票的成长史,便是一部精彩的中国互联网商战片。
淘票票的前身可以追溯到2014年上线的“淘宝电影”。那时,中国的电影市场正迎来爆发式增长,但购票体验却相当原始——多数人还需要去影院柜台排长队。敏锐的互联网巨头们嗅到了商机,一场围绕“在线选座”的革命开始了。 当时的市场,群雄并起,战况惨烈。除了淘宝电影,还有背靠美团的猫眼、获得腾讯支持的微票儿(后与猫眼合并)、以及老牌票务网站格瓦拉生活网等数十个玩家。为了迅速抢占用户心智、培养在线购票的习惯,各家平台不约而同地举起了最简单粗暴的武器——票补。 “9.9元看大片”、“19.9元看IMAX”……这些今天看来不可思议的低价,在当时却是常态。平台方自掏腰包,将巨额资金补贴给用户和影院,本质上是一场“烧钱换市场”的豪赌。这场战争的逻辑很简单:电影票是高频消费,是绝佳的流量入口,谁能用最低的价格锁定最多的用户,谁就能在未来的娱乐消费市场中占据有利地形。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这是一个经典的案例,展示了互联网企业在发展初期如何利用资本构建用户规模这一无形资产,并以此为基础建立后续的商业模式。
残酷的“烧钱”游戏必然导致市场洗牌。资本实力较弱、战略定位不清的玩家逐渐掉队、被收购,市场迅速向头部集中。最终,这场大战形成了两大阵营的对峙:
自此,中国在线票务市场进入了淘票票与猫眼两强争霸的“楚汉相争”时代。这场战争的终局告诉我们,在某些“赢家通吃”或“双头垄断”的行业里,强大的资本支持和战略生态协同,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手。
如果以为淘票票的生意只是赚取每张电影票几块钱的服务费,那就大大低估了它的商业版图。一张小小的电影票,是它撬动整个电影产业链的支点。
在线票务是淘票票的“根据地”和流量入口。通过提供便捷的在线选座、购票、评分、社区互动等功能,它积累了海量的观影用户和消费数据。这部分业务的特点是:
依托票务平台积累的用户和数据,淘票票向上游延伸,扮演起电影产业“基础设施”的角色。
淘票票的野心不止于服务,更在于内容本身。它越来越多地以“联合出品方”或“主要发行方”的身份出现在众多爆款电影的海报上,如《我不是药神》、《你好,李焕英》、《长津湖》等。 参与电影投资与制作,意味着:
从卖票,到帮别人卖好票,再到自己下场“拍电影”,淘票票的业务演进,完美诠释了平台型企业如何沿着价值链不断向上攀爬,将流量价值最大化的过程。
对于崇尚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沃伦·巴菲特理念的价值投资者来说,我们不能直接购买“淘票票”的股票,因为它并非独立上市公司。我们投资的是其母公司阿里巴巴影业集团。因此,对淘票票的分析,本质上是对阿里影业核心资产的价值评估。
巴菲特最看重的就是企业的护城河。淘票票的护城河主要由以下几部分构成: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能够持续创造自由现金流的好公司。在线票务行业长期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这是投资者必须正视的现实。
淘票票的战略清晰,即从一个交易工具,升级为电影产业的数字化基础设施。其管理层能否坚定地执行这一战略,平衡好短期利益(如市场份额)与长期价值(如产业链深度),并有效控制内容投资的风险,是决定其未来价值的关键。
即使护城河再宽,也并非高枕无忧。
通过解剖淘票票这个麻雀,我们可以为自己的投资工具箱增添几件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