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美科技 (Wumart Technology),是国内知名零售企业物美集团为上市而打造的主体。它并非一家纯粹的互联网公司,而是一个将传统线下零售与线上数字化运营深度捆绑的“新零售”样本。其核心业务囊括了“物美”品牌的连锁超市、从德国麦德龙集团手中收购的麦德龙中国业务,以及为其提供数字化解决方案的多点(Dmall)平台。物美科技的商业故事,本质上是一位零售老兵在电商时代浪潮下,试图通过技术赋能,为传统商超这艘“大船”更换新引擎的探索。它曾于2021年向香港交易所递交上市申请,但最终未能成功,这使其成为一个研究传统企业转型、商业模式估值与资本市场博弈的绝佳案例。
要理解物美科技,就必须先了解它的灵魂人物——张文中博士。他的经历堪称传奇,也为物美这家企业注入了坚韧不拔的底色。 张文中是中国最早一批“下海”的知识分子。1994年,他创办了物美第一家超市,将当时先进的IT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引入了杂乱的零售行业,迅速在北京市场站稳脚跟,并一度成为“中国民营超市第一股”。然而,一场突如其来的冤案,让这位创始人在事业巅峰时期身陷囹圄,也让物美错过了中国零售业发展的黄金十年。 十余年后,张文中得以平反昭雪,重归商界。此时的零售江湖早已换了天地,阿里巴巴、京东等电商巨头横扫市场,新兴的新零售概念层出不穷。面对全新的竞争格局,这位归来的老将没有选择守成,而是开始了物美的第二次创业——数字化转型。他创立了多点Dmall,并主导了一系列大刀阔斧的并购,其中最引人瞩目的便是将麦德龙中国收入囊中。物美科技,正是他这一系列战略布局后,意图呈现给资本市场的最终答卷。
物美科技的招股书,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一体两翼”的商业蓝图。所谓“一体”,即以数字化为核心驱动力;“两翼”,则是指物美超市和麦德龙中国这两大线下零售业态。
物美超市是整个商业帝国的基石和“压舱石”。作为深耕北方市场多年的区域性零售龙头,它拥有广泛的门店网络、稳定的客户群体和成熟的供应链体系。
2019年,物美斥巨资控股麦德龙中国,这被视为张文中回归后最重要的一笔交易。麦德龙的加入,为物美科技带来了显著的互补效应。
然而,并购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整合两种不同的企业文化、打通两套独立的供应链和IT系统,是物美需要持续面对的挑战。这桩收购究竟是“1+1>2”的蜜糖,还是消化不良的负担,是投资者需要长期观察的关键。
如果说物美和麦德龙是身躯,那么多点Dmall就是物美科技跳动的“心脏”和智慧的“大脑”,也是其敢于自称“科技”公司的底气所在。 多点Dmall的定位并不仅仅是物美的“网上超市App”,而是一个独立的零售业SaaS(软件即服务)平台。它为传统零售商提供一套完整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涵盖了从会员管理、营销、供应链到门店运营的方方面面。
这种“内部孵化、外部赋能”的模式,是物美科技故事中最性感的部分。但它也带来了复杂性,尤其是与物美之间千丝万缕的关联交易问题,这成为了后来资本市场审视其商业模式独立性的一个焦点。
对于秉持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面对物美科技这样集传统与现代、实体与科技于一身的复杂标的,需要用放大镜仔细审视其内核。
沃伦·巴菲特钟爱的护城河理论,是衡量企业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物美科技的护城河体现在哪里?
总体来看,物美科技的护城河存在,但并不像消费品领域的可口可乐或科技领域的微软那样宽阔。它身处的零售赛道竞争异常激烈,护城河随时面临着被填平的风险。
价值投资不仅要买得“好”,还要买得“值”,而“值”的一部分就体现在未来的成长性上。
然而,中国零售市场已是一片红海。线上有电商巨头和拼多多这样的新贵,线下有永辉超市、高鑫零售(大润发母公司)等老对手,更有社区团购等新模式的冲击。物美科技面临的增长压力巨大,天花板清晰可见。
翻开物美科技的招股书,一些关键财务数据值得投资者玩味。
物美科技最终终止IPO,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物美科技的案例,像一本生动的教科书,为普通投资者提供了诸多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