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豹移动 (Cheetah Mobile Inc.),一家曾在中国移动互联网浪潮中声名鹊起的公司。从表面看,它是一位手持“三叉戟”(清理大师、安全大师、电池医生)的流量捕手,通过免费的工具类应用矩阵,在全球范围内获取了数以亿计的用户。然而,在价值投资的显微镜下,它更像是一个经典的教科书式案例,深刻地揭示了一家企业在缺乏坚固护城河的情况下,其商业大厦是何等脆弱。它的故事,从在纽约证券交易所 (NYSE)上市的万众瞩目,到后来股价一落千丈,为我们生动地上了一堂关于商业模式、平台风险和用户价值的投资实践课。
猎豹移动的故事始于2010年,由金山软件的安全业务部门独立而来。在那个智能手机迅速普及、移动互联网方兴未艾的年代,手机卡顿、耗电快、内存不足是困扰全球安卓用户的普遍痛点。猎豹移动精准地捕捉到了这一需求。 它推出了一系列以猎豹清理大师 (Clean Master)为核心的工具类应用(App),包括安全软件、电池管理软件等。这些应用以“免费”为旗帜,界面简洁,效果直观,迅速席卷了全球市场,尤其是在海外新兴市场。短短几年内,猎豹移动积累了惊人的用户数据:
凭借这个性感的“流量故事”,猎豹移动于2014年成功登陆纽交所,市值一度突破50亿美元,成为当时中国互联网公司“出海”的标杆,风光无限。对于当时的许多投资者而言,猎豹移动似乎代表着一种全新的、轻资产、高增长的商业范式。
然而,正如希腊神话中的英雄阿喀琉斯一样,猎豹移动看似强大的身躯,却有着一个致命的弱点。在价值投资者的审慎目光下,其光鲜亮丽的流量数据背后,潜藏着三大根本性缺陷。
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曾说,他只投资那些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企业。护城河可以是品牌、专利、网络效应或成本优势等,它能保护企业免受竞争对手的侵蚀。 不幸的是,猎豹移动的护城河几乎不存在。
猎豹移动的收入高度依赖移动广告。而它的广告业务,又极度依赖于少数几个巨头平台,尤其是Google和Facebook。这相当于将自己的身家性命,交到了别人的手上。 这种依赖性带来了巨大的平台风险:
一个伟大的企业,应当是自身命运的主宰者。而猎豹移动,更像是一个依附于巨人生态的“佃农”,虽然短期内可以分享收成,但土地的所有权和耕种规则却牢牢掌握在“地主”手中。
数亿的用户量听起来很吓人,但价值投资者更关心的是用户的质量。猎豹移动的用户,大多是“浅层用户”。他们只是为了一个单一的功能而来,与公司之间没有深度的情感连接或价值交换。
可以说,猎豹移动拥有的只是“流量”,而非真正意义上的“用户资产”。这些流量就像流沙,抓得越紧,流失得越快。
从2018年开始,猎豹移动的“阿喀琉斯之踵”开始被频频击中,曾经支撑其高市值的逻辑链条,一环接一环地断裂。
猎豹移动也曾努力自救,尝试向手机游戏、人工智能 (AI)、机器人等领域转型。它推出过《钢琴块2》、《滚动的天空》等爆款小游戏,也投入资源研发服务机器人。然而,这些新业务的体量,远远无法弥补工具应用业务崩盘后留下的巨大窟窿。公司的转型之路,走得异常艰难。
猎豹移动的故事,对每一位信奉价值投资的普通投资者来说,都是一份极其宝贵的学习材料。它用真金白银的教训,告诉我们以下几个核心原则:
总结而言,猎豹移动的兴衰史,是对价值投资原则的一次完美反向印证。它提醒我们,投资的真谛不是追逐风口和热点,而是回归商业常识,寻找那些拥有宽阔护城河、能够自主掌控命运、并与用户建立深度价值连接的伟大企业,然后以合理的价格耐心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