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周期 (Hog Cycle),是经济学中一个用来描述猪肉生产和价格周期性波动的经典模型。简单来说,就是“肉价上涨 —> 养殖户积极性提高,大量补栏母猪 —> 生猪供应量增加 —> 肉价下跌 —> 养殖户亏损,大量淘汰母猪 —> 生猪供应量减少 —> 肉价再次上涨”的循环。这个循环的根本驱动力,源于一个有趣的“时间差”:养殖户根据当前的价格来决定未来的产量,但从母猪怀孕、产仔到育肥猪出栏,需要近一年的时间。这种决策与结果之间的滞后性,叠加人性的贪婪与恐惧,共同导演了一出在养猪业反复上演的经济周期大戏。
要想真正理解猪周期,让我们忘掉复杂的图表和数据,先来听一个关于养猪老王的故事。
村里的养猪户老王发现,最近猪肉价格涨得厉害,一头猪能赚以往两三头的钱。看着邻居们一个个赚得盆满钵满,老王心动了。他不仅把自家所有积蓄都投了进去,还借了点钱,雄心勃勃地扩大了猪场规模,买了一大批优质的能繁母猪。 此时此刻,像老王一样想法的人遍布全国。大家都沉浸在“金猪年华”的喜悦中,认为好日子会一直持续下去。然而,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从母猪怀孕到小猪长大出栏,至少需要10个月。市场上的猪肉并不会因为他们今天买了母猪,明天就变多。
大约一年后,老王和全国无数“新晋”养猪大户的猪终于可以出栏了。一时间,市场上的猪肉供应量井喷式增长。但人们的饭量是有限的,猪肉消费需求并没有同步增加。当供给远远大于需求时,价格的下跌便如期而至,而且是断崖式的。 老王发现,猪肉价格跌得比他想象中快得多。起初还能保本,后来卖一头猪就要亏掉几百块钱的饲料成本。市场情绪从狂热迅速转向恐慌。
猪价已经跌破了大部分养殖户的成本线。更糟糕的是,猪每天都要吃饲料,多养一天就多亏一天的钱。为了及时止损,老王做出了一个痛苦的决定:不仅卖掉育肥猪,连那些正值壮年、产仔能力强的母猪也一并“含泪处理”了。因为在当时看来,这些母猪就是持续“吞金”的无底洞。 这又是一次“集体行动”。全国范围内,大量的母猪被淘汰,猪的“产能”被迅速清除。
当大量母猪被淘汰后,新生仔猪的数量自然急剧下降。又过了几个月,市场上能够供应的肥猪数量开始变得紧张。供不应求的局面再次出现,猪肉价格悄然触底反弹,并开始新一轮的上涨。 看到价格回暖,像老王这样熬过寒冬的养殖户,又开始盘算着重新补栏母猪。于是,一个新的“猪周期”故事,又拉开了序幕。 老王的故事,就是猪周期的缩影。它揭示了两个核心驱动力:生产决策的滞后性和市场参与者的羊群效应。
对于投资者而言,将这个故事模型化,就得到了一张可以指导投资决策的“航海图”。猪周期通常被划分为四个清晰的阶段。
聪明的投资者不会只盯着菜市场的猪肉价格,他们会深入产业内部,寻找更具前瞻性的领先指标。
传统的猪周期正在发生一些深刻的变化,投资者也需要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