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王来春

王来春(Wang Laichun),立讯精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Luxshare Precision Industry Co., Ltd.)的创始人、董事长。她被誉为中国最杰出的女性企业家之一,其个人经历本身就是一部从基层工人逆袭为千亿级别企业掌门人的商业传奇。王来春早年曾在台湾代工巨头富士康工作十年,深受其创始人郭台铭管理理念的影响。离开富士康后,她创办了立讯精密,从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小作坊起步,通过精准的战略卡位、持续的并购整合以及对技术研发的执着投入,将公司打造成为全球消费电子产业链中举足轻重的巨头,尤其是在苹果公司的供应链体系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王来春的创业史和立讯精密的成长路径,不仅是一个励志故事,更是一本关于如何识别优秀企业家、分析企业成长逻辑和理解产业价值链变迁的生动教科书。

从“富士康打工妹”到“千亿女富豪”的传奇

王来春的个人奋斗史是理解立讯精密企业基因的钥匙。她的经历深刻地烙印在了公司的文化和战略之中,这也是投资者在进行基本面分析时需要考察的“人”的因素。

富士康的“模范生”

1988年,21岁的王来春南下深圳,成为富士康在中国大陆设立的第一批工厂的149名员工之一。在那个年代,这只是一份普通的流水线工作,但王来春却展现出了非凡的勤奋和好学精神。她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但从不将自己局限于一颗“螺丝钉”的角色。她利用一切机会学习生产流程、管理技巧和质量控制。 据传,她总是比别人更早到岗,更晚离开,对工作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力求完美。这种“拼命三郎”式的精神和出色的业绩,让她在等级森严的富士康内部脱颖而出,职位也从普通作业员一路晋升至当时大陆员工能达到的最高级别——课长。在富士康的十年,她不仅积累了丰富的一线生产管理经验,更重要的是,她系统地学习并内化了郭台铭那套以“效率、纪律、执行力”为核心的精密制造管理哲学。郭台铭的名言如“魔鬼藏在细节里”、“走出实验室,没有高科技,只有执行的纪律”等,都成为了王来春日后经营自己企业的指导思想。这十年,是王来春的“西点军校”时期,为她未来的创业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

创业初期的“富士康模式”

1999年,王来春选择离开富士康,与哥哥王来胜一同创业。与许多离开大公司自立门户的创业者选择直接与“老东家”竞争不同,王来春展现了高超的商业智慧。她没有成为富士康的敌人,而是选择成为其生态系统的一部分。 2004年,她正式创办了立讯精密,主营业务是生产和销售各种电子连接器。创业初期,公司的主要客户就是富士康。凭借在富士康积累的声誉、人脉以及对富士康质量标准的深刻理解,立讯精密迅速成为了富士康合格的供应商。王来春将从富士康学到的管理模式几乎原封不动地搬到了自己的工厂,确保了产品质量和交付效率,赢得了老东家的信任。 更有戏剧性的是,郭台铭本人对这位昔日的得力干将也颇为赏识和支持。2010年,立讯精密在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时,郭台铭的弟弟郭台强通过旗下公司富港电子(Foxconn Electronics)成为了立讯精密的重要股东。这种“亦师亦友亦伙伴”的关系,让立讯精密在早期获得了宝贵的订单和生存空间,完成了原始积累。

立讯精密的“进化论”

如果说初期的立讯精密是“小富士康”,那么后来的它则走出了一条完全不同的进化之路。王来春并未满足于仅仅作为富士康的配套厂商,她的目标是星辰大海。立讯精密的成长史,就是一部通过“外延并购”和“内生增长”双轮驱动,不断向上游核心技术和下游高附加值业务攀登的进化史。

“并购+整合”的外延式增长

并购是立讯精密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核武器”。王来春的并购策略清晰、果断且高效,堪称A股市场的经典案例。

王来春的过人之处在于,立讯精密的并购并非简单的财务投资,而是以产业整合为目的。每次收购后,公司都能迅速将新技术、新团队、新客户融入自身体系,产生“1 > 2”的协同效应。这种强大的整合能力,是其并购战略屡试不爽的关键。

技术驱动的内生式增长

与激进的并购同步进行的,是立讯精密对技术研发近乎偏执的投入。王来春深知,在科技行业,没有核心技术就没有话语权。 立讯精密每年都将巨额资金投入研发,远超同行业平均水平。公司的产品线也从最初的连接器、连接线,逐步扩展到声学器件(Acoustics)、无线充电模块、线性马达、天线,乃至像AirPods这样技术极其复杂的系统级封装(SiP)产品。 以AirPods为例,这款产品内部结构极其精密,对制造工艺要求极高。立讯精密凭借其在精密制造、自动化和微型化技术上的深厚积累,硬是啃下了这块硬骨头,成为AirPods最大的代工厂商,一度占据了超过60%的市场份额。AirPods的成功,不仅为立讯精密带来了巨额收入,更重要的是向世界证明了其顶尖的制造工艺和技术实力,为其赢得了苹果更多的信任和订单。

从“追随者”到“挑战者”

回顾立讯精密的进化路径,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从追随、学习到超越的轨迹。它始于模仿“富士康模式”,通过成为其产业链的一环而起步;随后,通过并购进入“苹果生态”,成为其核心零部件供应商;最终,通过持续的技术升级和产业整合,成长为能够与行业巨头掰手腕的平台型企业。这个过程,充分体现了王来春卓越的战略眼光和坚韧不拔的执行力。

投资启示录:从王来春和立讯精密身上学什么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王来春和立讯精密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商业传奇,它蕴含着深刻的、可供借鉴的投资智慧,完美契合了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

伟大的“企业家精神”是核心资产

传奇投资家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说,他喜欢投资那些由一流人才管理的一流企业。王来春无疑就是这样的一流人才。她的身上集中体现了最优秀的企业家精神

  1. 专注与勤奋: 数十年如一日地深耕制造业,对细节和品质有着极致的追求。
  2. 远见与格局: 从不满足于现状,总是在思考下一步棋该怎么走,敢于在关键时刻下重注。
  3. 学习与进化: 保持着极强的学习能力,带领企业不断突破能力边界。

对于投资者来说,在分析一家公司时,绝不能仅仅停留在财务报表上。管理层,尤其是创始人的品格、能力和视野,是决定公司长期价值的最重要变量之一。投资一家公司,在某种程度上就是投资它的领导者。像王来春这样“可信赖的船长”,是企业最宝贵的无形资产。

寻找“价值链”上的攀登者

投资的魅力在于发现成长。立讯精密的案例告诉我们,要善于在产业价值链中寻找那些有能力、有野心不断向上攀登的公司。 一家公司今天可能只是做着低毛利的组装业务,但如果它的管理层有清晰的战略,持续投入研发,积极进行产业布局,那么它明天就可能成为核心技术和高附加值产品的提供者。这种从价值链底端向顶端迁移的过程,往往伴随着公司盈利能力和估值的“戴维斯双击”。投资者应该具备动态的眼光,去挖掘那些正在发生质变、从“毛毛虫”蜕变为“蝴蝶”的公司。

“护城河”的动态演化

护城河(Moat)是价值投资的核心概念,指企业能够抵御竞争对手的持久性优势。立讯精密的护城河并非一成不变,而是一个动态演化的过程。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分析企业的护城河不能静止地看。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会像一位英明的君主一样,不断地加宽、加深自己的护城河。投资者需要评估管理层是否在用股东的资本做正确的事——即持续巩固和扩大其竞争优势。

风险与警示:高增长背后的隐忧

当然,任何投资决策都需要建立在对风险的充分认知之上。立讯精密虽然成就斐然,但也并非完美无瑕。

因此,投资立讯精密这样的公司,既要为其卓越的成长性而喝彩,也要对其潜在的风险保持清醒的头脑。这正是投资的艺术:在机遇与风险之间寻求最佳的平衡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