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社会及管治 (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通常简称为ESG,它可不是什么新鲜的投资潮流或道德说教,而是我们价值投资者用来给公司做“全面体检”的一套现代化、多维度的评估框架。传统上,我们看一家公司好不好,主要盯着财务报表,像是看一个人的银行存款。但ESG告诉我们,除了看他多有钱,还得看看他的健康状况(环境)、人际关系(社会)和个人品行(管治)。一个烟酒不离手、众叛亲离、做事毫无章法的人,就算现在家财万贯,你敢把未来押在他身上吗?同样,ESG就是帮助我们识别那些不仅现在能赚钱,而且未来还能持续、健康地赚钱的优质企业,避开那些潜藏着巨大“品行”风险的“价值陷阱”。
很多初次接触ESG的投资者会有一个误解,认为ESG投资就是“慈善投资”,是为了情怀而牺牲回报。这可就大错特错了。对于真正的价值投资者来说,ESG的核心不是关于“爱心”,而是关于“风险”与“远见”。它是一种务实的工具,帮助我们把目光从短期的利润波动中移开,聚焦于决定一家企业长期存亡的那些更深层次、更根本的因素。
“E”关注的是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如何对待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这听起来有点“高大上”,但其实都与企业的钱袋子息息相关。
简而言之,环境(E)因素评估的是一家公司应对物理世界变化和监管政策风险的能力。一个不尊重自然的公司,大自然和监管机构迟早会给它上一堂昂贵的课。
“S”关注的是企业如何处理与员工、客户、供应链伙伴以及所在社区等利益相关者的关系。这本质上是企业“软实力”的体现。
总而言之,社会(S)因素考察的是一家公司的品牌声誉和运营稳定性。得人心者得天下,一家不懂得如何与人相处的公司,其商业大厦的地基必然不稳。
“G”关注的是企业的内部权力结构、决策流程和行为准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公司治理。如果说E和S是公司的外在表现,那么G就是其内在的“操作系统”和“道德罗盘”。
一言以蔽之,管治(G)因素是判断一家公司是否“靠谱”的基石。一个没有良好“家规”的公司,就像一艘没有罗盘的大船,随时可能偏航触礁。
伟大的价值投资家本杰明·格雷厄姆教导我们要寻找“安全边际”,而他的杰出弟子沃伦·巴菲特则强调要投资于拥有宽阔“护城河”的伟大企业。ESG理念,恰恰是新时代下我们用来衡量“安全边 new aje”和“护城河”的超级武器。
价值投资的第一条原则就是“不要亏钱”。传统的风险分析多集中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而ESG则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那些潜伏在资产负债表之外的、可能致命的“冰山”风险。
巴菲特曾说,他喜欢投资那些“即使傻瓜来经营,也能赚钱”的好生意。这背后其实是对公司内在品质和管理能力的极高要求。而一家在ESG方面表现出色的公司,往往具备以下优秀特质:
当然,将ESG融入投资决策也并非毫无争议。
了解了ESG的重要性,我们普通投资者该如何将其运用到实战中呢?其实并不需要你成为环境科学家或社会学家,一些简单的方法就能让你初步具备ESG的“透视眼”。
当你研究一家心仪的公司时,除了看它的财报和市盈率,不妨多问自己几个问题:
如果你觉得DIY研究太耗时耗力,也可以借助专业机构的力量。
当我们谈论ESG时,我们究竟在谈论什么?我们是在谈论一种更全面、更深刻、更着眼于未来的投资哲学。它提醒我们,一家伟大的公司,必然是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的统一体。 作为一名立志于长期成功的价值投资者,请将以下几点刻在你的投资罗盘上:
归根结底,将ESG融入你的投资框架,不是为了追赶时髦,而是为了回归投资的本质——以合理的价格,成为一家能够穿越周期、基业长青的伟大企业的部分所有者。这不仅是对你的财富负责,也是在为你所期望的那个更可持续、更美好的未来,投下信任的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