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理查德·尼克松

理查德·米尔豪斯·尼克松(Richard Milhous Nixon),是《投资大辞典》中最特殊、也最出人意料的词条之一。他并非投资家、经济学家或企业家,而是美国第37任总统。然而,他在任期间推行的一系列经济政策,尤其是1971年单方面宣布美元与黄金脱钩的“尼克松冲击”(Nixon Shock),从根本上重塑了二战后的全球货币体系,深刻地改变了投资世界的底层逻辑。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理解尼克松总统的所作所为,不是为了研究政治,而是为了洞察我们今天所处金融环境的本质——一个由法定货币(Fiat Money)主导、通货膨胀如影随形、宏观不确定性成为常态的时代。因此,尼克松不仅是一位历史人物,更是价值投资者理解现代宏观经济风险、认识“现金是垃圾”这一论断、并最终回归企业内在价值分析的一面至关重要的“活教材”。

尼克松与价值投资:一个意想不到的交叉点

为什么一本价值投资辞典要收录一位美国总统?答案很简单:因为他按下了现代金融体系的“重启键”。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构建其理论时,世界还普遍遵循金本位或类金本位的布雷顿森林体系,货币的价值有黄金作为“锚”。而尼克松的决策,则彻底将这个“锚”砍断了。 从此,投资者面对的不再是一个相对稳定的货币环境,而是一个充满变数的新世界。在这个新世界里:

这些变化,使得价值投资者必须思考一些更为根本的问题:在货币不断“变毛”的时代,财富的真正载体是什么?当宏观迷雾重重时,我们应该依靠什么来做决策?尼克松的政治遗产,无意中为所有后来的投资者,尤其是价值投资者,提供了最深刻、最真实的案例。

历史的转折:改变游戏规则的“尼克松冲击”

要理解尼克松对投资世界的影响,就必须回到1971年8月15日那个星期日的晚上。那一天,尼克松发表全国电视讲话,宣布了两项震惊世界的决定,其中之一便是关闭“黄金兑换窗口”,暂停美元与黄金的固定兑换。

“黄金窗口”的关闭

在“尼克松冲击”之前,世界主要经济体遵循的是1944年建立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全球性的金融俱乐部,规则如下:

这个体系的基石,是美国强大的国力和它所拥有的巨量黄金储备。然而,到了60年代末70年代初,由于越南战争的巨大开销和国内福利支出增加,美国开始大量印钞,导致美元泛滥。其他国家,尤其是法国,开始怀疑美元的信誉,纷纷拿着美元去美国财政部兑换黄金,导致美国的黄金储备急剧流失。 面对黄金储备即将耗尽的危机,尼克松做出了一个“掀桌子”的决定:“对不起,游戏不玩了。” 他单方面关闭了黄金兑换窗口。这意味着,美元从此与黄金脱钩,它的价值不再由黄金背书,而仅仅由美国政府的信用背书。美元,以及全世界的货币,正式进入了法定货币(Fiat Money)时代。

对价值投资者的深远影响

这一转变,对价值投资者来说如同地震。

  1. 通货膨胀成为永恒的敌人: 在金本位下,政府不能随意印钞,因为需要有相应的黄金储备。脱钩之后,印钞的枷锁被打开,政府可以通过印钞来刺激经济、弥补赤字,但这几乎不可避免地会导致通货膨-胀,也就是货币购买力的下降。持有现金,在长期来看,成了一种必然亏损的行为。 这正是后来传奇投资家雷·达里奥反复强调“现金是垃圾”(Cash is Trash)的根本原因。
  2. 优质企业股权的价值凸显: 在一个通胀时代,什么样的资产才能保值增值?答案是能够创造持续现金流、并且能将成本上涨转移给消费者的优质企业沃伦·巴菲特曾多次阐述,最好的企业是那种具有强大定价权(Pricing Power)的企业,它们就像一座拥有宽阔经济护城河的城堡,能够抵御通胀的侵蚀。例如,一家拥有强大品牌效应的饮料公司,当原材料成本上涨时,它可以轻易地提高产品售价,而消费者依然会买单。因此,尼克松冲击之后,持有优质公司的股权,成为了对抗货币贬值的最佳武器之一。

70年代的“滞胀”幽灵与投资启示

尼克松时代不仅带来了货币体系的变革,还伴随着一个令所有经济学家都头痛的怪物——滞胀(Stagflation)。

什么是滞胀?

“滞胀”是一个合成词,指的是经济停滞(Stagnation)高通货膨胀(Inflation)同时出现的诡异局面。按照传统的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理论,失业率和通胀率应该是反向关系(即菲利普斯曲线),但70年代的美国却出现了经济增长乏力、失业率高企,同时物价飞涨的“不可能”组合。这背后的原因很复杂,包括石油危机、生产力下降等,但尼克松冲击后宽松的货币环境无疑是重要的催化剂。

尼克松的药方与市场的反应

面对滞胀,尼克松政府采取了在当时看来是“雷霆手段”的措施——实施全面的工资和物价管制。这种行政命令试图强行冻结价格上涨,但结果却适得其反。它扭曲了市场供需信号,导致商品短缺,并在管制放松后引发了报复性的价格反弹。这给投资者的教训是:政府的宏观干预往往是短期且效果难料的,试图预测并基于此进行投资,无异于在迷雾中航行。

价值投资者的应对之道

70年代的滞胀时期,股市表现惨淡,被称为“漂亮五十”(Nifty Fifty)的蓝筹股泡沫破裂,许多投资者损失惨重。然而,这恰恰是价值投资理念大放异彩的时刻。

尼克松的遗产:给普通投资者的三条实用启示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无法改变宏观环境,但我们可以从尼克松时代的历史中,汲取保护自己财富的智慧。

启示一:理解你所处的货币体系——现金是“最危险”的资产

尼克松亲手开启的这个法定货币时代仍在继续。这意味着,全球各国央行理论上都拥有无限印钞的能力。因此,你必须从心底里认识到:

启示二:聚焦企业内在价值,而非宏观经济的迷雾

尼克松的“黄金冲击”和后来的“水门事件”都属于典型的黑天鹅事件,完全无法预测。这告诉我们:

启示三:在“黑天鹅”事件中寻找不变的东西——优质公司的护城河

历史充满了意外。尼克松的决策改变了世界货币的规则,但它没有改变可口可乐的味道,也没有改变吉列剃须刀在男性消费者心中的地位。

结语:一位总统的“意外”投资课

理查德·尼克松,这位充满争议的总统,从未想过自己会成为投资教科书的一部分。然而,他无意中的行为,却为我们所有投资者上了最深刻的一课。他用一次历史性的决策告诉我们,我们脚下的金融大地并非坚如磐石,货币的形态可以被重塑,宏观的世界永远充满未知。 但他也反向证明了价值投资理念的永恒魅力:当宏观规则可以被轻易改写时,唯一值得信赖的,是微观层面那些伟大企业所创造的、实实在在的商业价值。理解尼克松,就是理解我们所处时代的投资底色;而应对尼克松所开启的这个时代,最好的方法就是回归价值投资的本源: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然后,耐心持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