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电影专利公司

电影专利公司 (Motion Picture Patents Company),常被戏称为“爱迪生托拉斯”(Edison Trust),是20世纪初在美国昙花一现的电影行业卡特尔。它由发明大王托马斯·爱迪生(Thomas Edison)牵头,联合了当时几乎所有主流的电影制片商、发行商以及唯一的电影胶片供应商——柯达公司(Eastman Kodak),通过汇集和控制当时几乎所有关于电影摄影机、放映机和胶片的核心专利,试图对整个美国电影产业的生产、发行和放映环节进行全面、彻底的垄断。这个组织旨在建立一个有序、可控且利润丰厚的电影王国,通过收取高昂的专利许可费来攫取行业的大部分利润。然而,这个看似固若金汤的托拉斯最终却在独立制片人的反抗和法律的制裁下迅速瓦解,其兴衰史为我们价值投资者提供了一份关于护城河、创新与反垄断法的绝佳案例教材。

历史:一场关于电影未来的豪赌

要理解电影专利公司(后文简称MPPC),我们得先回到100多年前那个电影还是“新生儿”的狂野年代。

爱迪生的“专利大棒”:控制与秩序的梦想

19世纪末20世纪初,电影行业一片混沌。无数小作坊式的制片公司涌现,技术标准五花八门,专利诉讼满天飞,整个市场充满了投机和混乱。作为电影技术最重要的奠基人之一,爱迪生手握大量关键专利,但他发现自己陷入了和无数模仿者、竞争者的专利“战争”之中,不胜其烦。 为了结束这种混乱局面,更为了将电影这棵“摇钱树”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爱迪生决定挥舞起他的“专利大棒”。1908年,他联合了当时美国最大的电影公司Biograph(这家公司曾是他的主要竞争对手),以及其他几家主流制片厂,共同组建了MPPC。他们的算盘打得非常精明:

在MPPC的统治下,一个看似稳定而“有序”的电影帝国初具雏形。对于MPPC的成员来说,这是一个可以安稳赚钱的美好时代。但对于整个行业和未来的投资者而言,这种由垄断带来的“稳定”,实则扼杀了创新与活力,潜藏着巨大的危机。

“独立派”的反击:从东海岸到好莱D坞的“大逃亡”

有压迫的地方,就有反抗。MPPC的铁腕统治激怒了一批充满野心和创造力的“圈外人”,他们被称为“独立派”(The Independents)。这些人包括后来创立环球影业(Universal Pictures)的卡尔·莱姆勒(Carl Laemmle)、创立福克斯电影公司(Fox Film Corporation,后来的20世纪福克斯)的威廉·福克斯(William Fox),以及创立派拉蒙影业(Paramount Pictures)的阿道夫·朱克(Adolph Zukor)等。 面对MPPC的“专利警察”和法律诉讼,这群电影界的“反叛军”采取了机智而勇敢的策略:

  1. 地理转移: 他们纷纷将制片业务从MPPC的大本营——美国东海岸(如新泽西、纽约),搬迁到遥远的西海岸南加州一个当时还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好莱坞。这里远离爱迪生的控制中心,即便MPPC的探员找上门来,他们也可以迅速逃到附近的墨西哥边境躲避。更重要的是,这里阳光充足,地貌多样,极大地丰富了电影的拍摄场景。
  2. 产品创新: 既然MPPC固守着“单卷短片”和“无名演员”的旧模式,独立派就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大胆地拍摄片长更长、故事更复杂的“故事长片”(Feature Film),并敏锐地发现了观众对电影明星的渴望。他们开始大力宣传旗下的演员,创造了电影史上第一批明星,并用“明星制”(Star System)吸引了大量观众走进影院。事实证明,观众愿意为更精彩的故事和更有魅力的明星支付更高的票价。

这场反击战,不仅是一场商业竞争,更是一场关于电影艺术和产业未来的路线之争。

托拉斯的黄昏:法律铁拳与市场选择

MPPC的末日来得比想象中更快。一方面,独立派的创新产品赢得了市场。观众对冗长乏味、千篇一律的MPPC短片感到厌倦,转而拥抱好莱坞出品的、有明星、有故事的长片。市场的力量是无情的,消费者的选择最终决定了谁是赢家。 另一方面,美国政府的“铁拳”也重重地砸了下来。独立派们坚持不懈地对MPPC提起法律诉讼。1915年,美国最高法院在里程碑式的“美国诉电影专利公司案”中做出裁决,认定MPPC是一个非法的垄断组织,违反了《谢尔曼反托拉斯法》(Sherman Antitrust Act),并下令将其解散。 法律的宣判和市场的抛弃,共同宣告了爱迪生电影托拉斯的彻底破产。而那些曾经的“反叛者”,则在好莱坞建立了新的电影王国,开启了延续至今的“大制片厂时代”。

投资启示录:从MPPC的兴衰中学到什么?

MPPC的故事已经尘封百年,但它对于今天的价值投资者来说,却是一面无比清晰的镜子,折射出关于企业竞争优势、管理层思维和行业变迁的深刻道理。

启示一:深度剖析“护城河”的质量与持久性

价值投资的核心理念,就是寻找那些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优秀企业。所谓护城河,即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它能保护企业免受竞争对手的侵蚀,从而在长时间里赚取超额利润。 MPPC的商业模式,在表面上看,构建了一条极其宽阔的护城河:

然而,伟大的投资者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告诫我们,不仅要看护城河有多宽,更要看它有多深、多持久,以及河里有没有“鲨鱼”。MPPC的护城河看似坚不可摧,实则建立在脆弱的沙滩之上。

投资者的工具箱 当你分析一家公司的护城河时,问问自己:这条护城河是让客户受益了(比如微信的网络效应让我们沟通更方便),还是仅仅让公司自己受益而限制了客户的选择(比如MPPC)?答案往往能揭示这条护城河的真实质量。

启示二:警惕“创新者的窘境”,远离傲慢的垄断者

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其经典著作《创新者的窘境》中描述了一个现象:许多成功的、管理良好的大公司,正是因为过于专注于满足现有客户的需求、固守现有的成功模式,而最终被市场上的颠覆性创新者所击败。 MPPC正是“创新者的窘境”的完美样本。它们是短片市场的霸主,利润丰厚,因此它们所有的决策都是为了维护这个市场的秩序和利润。它们认为“故事长片”成本高、风险大,认为“明星制”会抬高成本,这些都是对现有模式的破坏。它们的管理层陷入了路径依赖,看不到(或者说不愿意看到)一个全新的、更大的市场正在崛起。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要极度警惕那些表现出以下特征的公司:

一个优秀的管理层,应该像英特尔前CEO安迪·格鲁夫(Andy Grove)所说的那样,“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他们应该时刻对未来感到焦虑,持续投资于创新,甚至不惜“自我颠覆”,而不是躺在过去的功劳簿上睡大觉。

启示三:在“野蛮人”与“守城者”之间,寻找未来的赢家

MPPC与独立派的故事,是商业史上“守城者”与“野蛮人”之战的经典剧本。这个剧本在今天依然不断上演:

作为投资者,我们常常面临选择:是投资于看似稳如泰山的“守城者”,还是投资于前途未卜但潜力巨大的“野蛮人”? MPPC的教训告诉我们,市场的终极决定权在于消费者,而技术和商业模式的演进是不可阻挡的。 那个看似固若金汤的“城池”,如果不能顺应时代潮流,最终只会被遗弃。 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Peter Lynch)以其在成长股投资上的卓越成就而闻名,他的一大秘诀就是去发现那些能够改变行业格局的“颠覆者”。当然,投资于“野蛮人”风险更高,需要更深入的研究和更长远的眼光。但从MPPC的故事中我们看到,那些敢于挑战旧秩序、创造新价值的“独立派”,最终成为了行业的新王者,并为支持他们的早期投资者(如果有的话)带来了难以想象的回报。 投资者的视角切换 在评估一个行业时,不要只盯着当下的龙头老大。花些时间去研究那些正在用新技术、新模式挑战它的“小家伙们”。它们之中,可能就隐藏着未来的行业巨擘。

结论:历史的回声

电影专利公司的故事,早已淹没在好莱坞的璀璨星光之下。但对于我们这些在投资世界里航行的普通人来说,它的回声依然振聋发聩。它用一段真实而残酷的商业史告诉我们:

  1. 一个伟大的企业,其护城河必须建立在为客户创造卓越价值的基础上,而非单纯的垄断和限制。
  2. 最危险的风险,往往不是来自已知的竞争对手,而是来自那些被忽视的、代表着未来的颠覆性力量。
  3. 持续的创新、对客户需求的敏锐洞察以及谦逊开放的管理心态,远比一纸专利或暂时的市场地位更为宝贵。

下一次,当你看到一家公司凭借其垄断地位赚得盆满钵满时,不妨想一想爱迪生的电影托拉斯。问问自己:它的护城河是坚固的价值壁垒,还是脆弱的法律围栏?它是在引领未来,还是在拼命守护一个正在远去的时代?这个百年老故事,或许能帮你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