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硅谷银行

硅谷银行(Silicon Valley Bank, SVB),一家曾被誉为“科技创新企业摇篮”的传奇银行。它并非传统的商业银行,而是专注于为风险投资(VC)机构、科技和生命科学领域的初-创公司及其员工提供金融服务的专业银行。在其四十年的历史中,SVB与硅谷的脉搏同频共振,深度融入了全球最具活力的创新生态系统,为无数知名科技公司(如思科、Twitter的前身)提供了第一笔贷款。然而,2023年3月10日,这家总资产超过2000亿美元的美国第16大银行在48小时内闪电般倒闭,成为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最大的银行倒闭案,在全球金融市场掀起巨大波澜。它的故事,是科技繁荣时代的缩影,也是一堂关于风险、周期和人性的生动投资课。

一位“明星”银行的崛起与陨落

要理解硅谷银行的倒闭,我们必须先了解它如何成为硅谷不可或缺的“明星”。它的商业模式与客户群体都极具特色,这既是它成功的秘诀,也为其最终的崩溃埋下了伏笔。

硅谷的“输血动脉”:商业模式解析

SVB的商业模式可以被形容为一个与科技生态系统共生的“完美闭环”,其独特性体现在资产和负债两端。

储户的特殊性:集中且庞大的存款

SVB的负债端(也就是银行的存款来源)非常特殊。它的主要客户不是普通民众,而是两类群体:

这种客户结构导致了几个关键特征:

  1. 存款规模巨大: 科技行业在过去十几年享受了低利率环境下的空前繁荣,VC融资额屡创新高,这使得大量现金涌入SVB,其存款规模爆炸式增长。
  2. 储户高度集中: SVB的客户群体高度同质化,都属于科技创投圈。这个圈子联系紧密,信息传播速度极快,为日后的恐慌蔓延提供了温床。
  3. uninsured deposits 比例高: 由于初创公司账户里的资金远超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25万美元的保险上限,其绝大部分存款都是未受保险的。据报道,SVB倒闭时,超过90%的存款不受FDIC保护。

资产的特殊性:对长期债券的豪赌

手握巨额存款,SVB需要将这些钱(资产端)投资出去以赚取利润。在美联储(Fed)维持零利率的时代,传统的短期、低风险投资回报率极低。为了追求更高收益,SVB做出了一个关键决策:大量购买长期的美国国债和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

在SVB看来,这是一个明智之举。这些都是信用等级极高的资产,几乎没有违约风险。在利率持续为零的预期下,这笔投资似乎既安全又能提供稳定的回报。

一个看似完美的闭环

在科技繁荣期,这个模式运转得天衣无缝:VC募资 → 资金存入SVB → 初创公司融资 → 资金存入SVB → SVB用存款购买长期债券赚取利差。SVB的股价一路高歌猛进,成为了投资者眼中的“成长股”和华尔街的宠儿。

压垮骆驼的“两根稻草”:利率与恐慌

然而,建立在特定宏观环境假设之上的“完美”系统,往往是脆弱的。当宏观环境发生剧变时,系统的崩溃也只在朝夕之间。

第一根稻草:美联储的暴力加息

为了对抗高企的通货膨胀,美联储从2022年开始启动了四十年来最激进的加息周期。利率的飙升,成为了刺向SVB的第一把利刃。 利率上升对SVB造成了双重打击:

  1. 资产端价值暴跌: 市场利率上升时,之前发行的低利率旧债券会变得不值钱。想象一下,你手上一张年息2%的债券,而新发行的同类债券年息是5%,谁还会原价买你的旧债券呢?你只能折价出售。SVB持有的海量长期债券出现了巨额的未实现亏损(Unrealized Loss)。这是一种账面上的亏损,只要SVB不卖出这些债券并持有至到期,就不会变成实际亏损。然而,这笔巨额亏损已经清晰地记录在公司的资产负债表上,成为了一个巨大的“地雷”。
  2. 负债端资金流出: 加息不仅打击了SVB的资产,也动摇了其负债的根基。科技行业进入寒冬,VC投资放缓,初创公司融资困难,只能不断消耗在SVB的存款来维持运营。SVB的存款开始持续净流出。

一边是资产价值缩水,另一边是储户不断取钱。为了应对储户的提款需求,SVB被迫在2023年3月8日宣布,它亏本出售了价值约210亿美元的债券(将“未实现亏损”变成了“实际亏损”),并计划通过增发股票筹集22.5亿美元资金。 这个消息,成为了点燃恐慌的导火索。

第二根稻草:社交媒体时代的[[银行挤兑]]

SVB试图自救的公告,在市场上被解读为一个极度危险的信号:银行没钱了! 紧接着,一场教科书式的银行挤兑(Bank Run)在数字时代以惊人的速度上演。

  1. 恐慌的策源地: 恐慌首先在SVB的核心客户群——VC圈子中爆发。一些知名的VC,如彼得·蒂尔(Peter Thiel)的创始人基金(Founders Fund),建议其投资的初创公司立即将资金从SVB转出。
  2. 信息的光速传播: 与几十年前人们需要在银行门口排队的传统挤兑不同,这次的恐慌通过Twitter、Slack群组、WhatsApp等社交媒体呈病毒式传播。CEO们在手机上动动手指,就能在几秒钟内完成数百万美元的转账。
  3. 挤兑的自我实现: 银行挤兑是一个典型的“囚徒困境”。即使你知道银行的底层资产是健康的,但只要你担心别人会去取钱,你的最佳选择也是立刻去取钱。所有人的理性选择,最终导致了银行倒闭的非理性集体结果。

在发布公告后的短短一个交易日内,储户试图从SVB提取高达420亿美元的资金。面对如此巨大的流动性冲击,SVB彻底崩溃,被监管机构接管。

从硅谷银行倒闭案中,价值投资者能学到什么?

硅谷银行的故事不仅是一个金融案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投资中那些永恒的原则。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普通投资者来说,其中蕴含的教训极其深刻。

警惕“明星股”与[[周期]]的威力

SVB曾是人人追捧的明星。它的业务与最热门的科技行业深度绑定,使其在牛市中表现出色。然而,投资者往往忽略了这种成功在多大程度上是依赖于一个特定的宏观周期——即零利率和科技泡沫。

深入你的“[[能力圈]]”,看懂资产负债表

SVB的风险并非无法察觉。在其2022年的年报中,利率风险和巨额的未实现亏损已经清晰地暴露出来。但对于大多数不具备专业金融知识的投资者来说,看懂银行复杂的资产负债表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大到不能倒”的迷思与[[安全边际]]的重要性

在SVB危机初期,许多人认为其规模和对科技行业的重要性,会使其获得政府的救助,即所谓的“大到不能倒”(Too Big to Fail)。这种预期让一些投资者和储户产生了麻痹心理。

客户集中度:看不见的风险

SVB的客户群体虽然数量众多,但本质上都属于同一个行业,同一个社群。这种高度的客户集中度,使其风险被急剧放大。当行业进入下行周期,所有客户同时面临困境;当恐慌来临时,信息在同质化的社群中畅通无阻,瞬间引爆危机。

情绪的传染与独立思考的价值

SVB的最终倒闭,是金融逻辑和大众心理的共同产物。理性的计算(利率上升导致资产贬值)是引子,而非理性的恐慌情绪(社交媒体上的挤兑潮)则是压垮它的最后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