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中客车(Airbus),全称空中客车公司,是全球航空航天产业的巨擘,其核心业务是设计、制造和销售民用和军用飞机。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空中客车远不止是一家飞机制造商,它更是现代商业世界中“经济护城河”概念的教科书级案例。它与美国竞争对手波音(Boeing)共同构成了全球大型民用客机市场的寡头垄断格局,俗称“双寡头”。这种极高的行业壁垒,加上长达数年甚至十年的巨额订单储备,赋予了公司极强的业务稳定性和可预测性,使其成为研究长期竞争优势和商业模式的绝佳范本。
空中客车的故事,本身就是一出精彩的商业大戏。它的诞生并非源于某个天才企业家的灵光一现,而是欧洲国家为了对抗美国在航空制造业一家独大的局面,通过政治和经济协作“集腋成裘”的产物。 上世纪60年代,全球民航市场几乎被波音、麦道(McDonnell Douglas,后被波音收购)和洛克希德(Lockheed)等美国公司瓜分。欧洲各国虽然拥有不俗的航空技术,但各自为战,市场份额被严重挤压。为了重振雄风,法国、德国、英国和西班牙等国政府决定搁置分歧,联合起来成立一个能够与美国巨人抗衡的实体。1970年,空中客车工业公司(Airbus Industrie)应运而生。 这个“混血儿”的成长之路并非一帆风顺。其首款产品A300在初期曾面临市场的冷遇,甚至被戏称为“ hangar queen”(机库皇后),因为造出来却卖不掉。但凭借其创新的双发宽体设计带来的燃油经济性,以及欧洲各国政府在背后的鼎力支持(包括向各国国有航空公司“推销”),空客最终撬开了市场的大门。 从A320系列挑战波音737的窄体机霸主地位,到A380“空中巨无霸”挑战波音747的旗舰地位,再到A350与波音787“梦想客机”的正面交锋,空中客车的每一步都走得惊心动魄。它通过技术创新(例如率先在民用客机中广泛使用电传飞控系统)和精准的市场策略,硬生生从美国人手中抢下半壁江山,最终形成了今天全球民航制造业“AB双雄”的稳定格局。 这段历史对于投资者的启示在于:一个行业的格局,特别是寡头垄断格局,其形成往往根植于深刻的历史、政治和经济原因,一旦成型,就具有极强的稳定性。
沃伦·巴菲特曾说,他寻找的是那种由“坚固的城堡和环绕它的宽阔护城河”所保护的生意。空中客车正是这样一座固若金汤的商业城堡,其护城河之宽、之深,在整个商业世界都难得一见。
这是空客最核心、最强大的护城河。为什么全球只有空客和波音能造大飞机?
对于普通制造业公司,分析师们关心的是下个季度的订单。但对于空客和波音,我们看到的是未来十年的订单。这就是“订单储备”(Order Backlog)的魔力。 截至2023年底,空客手握超过8000架飞机的确认订单。这意味着,即便从现在起不接任何一笔新订单,公司现有的产线也需要持续运转近十年才能将这些飞机全部交付完毕。 这份庞大的订单储备如同定心丸,为投资者提供了几重保障:
当一家航空公司,比如中国南方航空或达美航空,决定了其机队以空客飞机为主时,它就被“锁定”了。这就是转换成本的力量。
当然,没有任何一家公司是完美无缺的。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在看到城堡和护城河的同时,也必须警惕潜伏在水面下的“鳄鱼”。
航空业是一个典型的周期性行业,与全球宏观经济的荣枯息息相关。
制造一架现代客机需要整合来自全球上千家供应商的数百万个零部件,其供应链的复杂程度超乎想象。任何一个环节,哪怕是一颗小小的螺丝钉或一个芯片出现问题,都可能导致整条生产线的延误。近年来,全球供应链的紧张局势,特别是发动机和关键原材料的短缺,已成为制约空客和波音提高产量的主要瓶颈。
对于希望从空中客车这家公司获得投资智慧的普通投资者,我们总结出以下三条核心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