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尔顿·好时(Milton S. Hershey),(1857-1945),美国传奇糖果制造商、慈善家,好时公司(The Hershey Company)的创始人。在投资界,好时先生的名字或许不如沃伦·巴菲特或本杰明·格雷厄姆那样如雷贯耳,他本人也并非一位传统意义上的金融投资家。然而,他创建和经营好时公司的整个历程,却像一本活生生的教科书,完美诠释了价值投资的核心思想。他的一生展现了如何聚焦于简单易懂的业务,如何通过创新和独特的企业文化构建深不可测的竞争护城河,以及如何以一种超越利润的终极眼光来缔造一家百年企业。因此,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研究米尔ton·好时的商业生涯,是理解“伟大企业”特质的一条绝佳路径。
每一位成功的企业家背后,往往都有一段充满坎坷的过去,好时也不例外。他的故事并非一夜暴富的神话,而是一部关于专注、坚持和远见的史诗。
好时的创业之路起步于19世纪末,那是一个充满机遇但也残酷无情的时代。他并非天选之子,早年的尝试充满了失败的苦涩。
这些连续的打击足以让任何人放弃,但好时没有。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深刻理解了糖果生意的本质,磨练了他的心性。这对于投资者而言,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建设课:投资路上不可能一帆风顺,面对账面亏损和错误决策时,重要的不是自怨自艾,而是从中学习,并坚守正确的理念,正如好时坚信自己能在糖果业闯出一片天。最终,他回到了家乡宾夕法尼亚州的兰卡斯特,凭借从失败中学到的焦糖制作技术,创立了“兰卡斯特焦糖公司”。这一次,他成功了。他的公司迅速发展,产品畅销全美。
在焦糖生意如日中天之时,好时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惊掉下巴的决定。在1893年的芝加哥世界博览会上,他第一次见识到了德国的巧克力制造设备,并敏锐地预感到,巧克力——这个当时还属于欧洲贵族的奢侈品——在美国拥有巨大的市场潜力。 他的人生哲学是:“焦糖只是昙花一现,而巧克力是永恒的。” 于是,在1900年,他做出了惊人之举:以100万美元(在当时是天文数字)的“天价”卖掉了自己辛苦创立、运营良好的兰卡斯特焦糖公司。然后,他将全部资金和精力投入到了刚刚起步的巧克力业务中。 这个决策在今天看来,是机会成本和集中投资的完美体现。他放弃了一个“优秀”的生意(焦糖),为的是全身心投入一个他眼中“伟大”的生意(巧克力)。这与查理·芒格所推崇的投资理念不谋而合——当发现绝佳机会时,就应该下重注。好时没有进行所谓的“多元化”来分散风险,而是选择将所有资源押注于他最看好、也最了解的领域。这正是坚守能力圈并进行集中投资的典范。
一家伟大的公司,必然拥有宽阔且持久的护城河。好时不仅是产品大师,更是一位构建商业护城河的建筑宗师。他通过多种方式,为自己的巧克力帝国打造了难以逾越的竞争壁垒。
好时想做的不是奢侈品巧克力,而是让每个普通美国人都能享用得起的“平民巧克力”。要实现这一点,极致的成本控制是关键。
最终,他成功推出了售价仅为5美分的好时牛奶巧克力排,让巧克力从少数人的点心变成了大众的日常消费品。这种基于成本优势的定价能力,构成了好时帝国的第一道,也是最坚固的护城河。
好时的远见不止于工厂。他认为,满意的员工才能生产出最好的产品。他围绕着工厂,规划并建设了一座堪称乌托邦的现代化小镇,并最终用自己的名字命名——好时镇(Hershey, Pennsylvania)。 在这座小镇里,他为员工建造了舒适的住宅、优质的学校、医院、公园、剧院甚至是动物园和有轨电车系统。他不是在剥削员工,而是在投资于一个社区。这种做法带来了几个深远的影响:
好时最令人称道的,也是他为公司构建的最独特的护城河,是他处理自己财富的方式。他和妻子凯瑟琳没有子女,于是在1909年,他们做出了一项惊世骇俗的决定:将他们拥有的绝大部分好时公司的股份,捐赠出来成立了一所为孤儿提供教育和抚养的慈善学校——好时实业学校(现称“米尔顿·好时学校”)。 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信托基金,这所学校成为了好时公司的最大股东。这个结构带来了几个无与伦比的优势:
这种独特的、带有慈善目的的股权结构,是好时公司最深、最与众不同的护城河,几乎无法被任何竞争对手复制。
米尔顿·好时的商业传奇,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许多宝贵且实用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