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终止经营

终止经营(Discontinued Operations) 想象一下,一家公司就像一个多才多艺的人,既会烤蛋糕,又会修电脑。有一天,他决定专心做个顶级的蛋糕师,于是把修电脑的铺子连同工具一起卖掉了。在公司的账本上,这个“被卖掉的电脑铺子”就成了“终止经营”。简单说,终止经营就是公司已经处理掉或计划处理掉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比如一条产品线、一个业务部门或一个子公司。在财务报表中,它的收入和支出会被单独列出来,与公司继续经营的“蛋糕店”业务(即“持续经营业务”)分开,以免投资者把“卖铺子的一次性收入”误认为是“烤蛋糕的日常好手艺”。

为什么要把“终止经营”单独拎出来?

把终止经营和持续经营业务分开呈报,就像给公司的财务状况拍了两张照片:一张是包含所有业务的“合影”,另一张则是核心业务的“精修单人照”。会计准则这么要求,主要是为了一个核心目的:可比性。 这么做能带来几个显而易见的好处:

价值投资者如何“慧眼识珠”?

看到“终止经营”四个字,一个成熟的价值投资者不会简单地略过,而是会像侦探一样,开始刨根问底。因为这个小小的会计科目背后,可能隐藏着关于公司战略和管理能力的巨大秘密。

关注“持续经营”才是王道

这是分析的基石。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几乎完全取决于其持续经营业务在未来创造自由现金流的能力。财报上那个看起来很美的“总利润”可能是一个陷阱。 举个栗子:A公司今年总净利润10亿元,但其中8亿来自出售子公司的收益(终止经营净利润),而主业(持续经营净利润)只赚了2亿元。B公司今年总净利润3亿元,全部来自主业。从短期看,A公司似乎更风光,但从长期投资的角度看,B公司稳健的主业盈利能力可能更有吸引力。价值投资者会基于B公司的3亿利润和A公司的2亿利润去评估它们的未来。

“终止”是好事还是坏事?

这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关键在于理解公司“断舍离”背后的动机。

别忘了看现金流

卖掉业务会换回一大笔现金。这笔钱怎么花,是检验管理层成色的“试金石”。

投资启示录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面对“终止经营”这个项目,可以记住以下三条核心法则:

  1. 法则一:盯住核心利润。在你的估值模型中,请使用“持续经营净利润”,而不是那个可能被美化过的“总利润”。前者才是公司未来价值的基石。
  2. 法则二:追问背后原因。不要只看动作,要深究动机。是主动“瘦身健体”,还是被动“断臂求生”?这决定了你是该为之鼓掌,还是该敲响警钟。
  3. 法则三:紧盯现金去向。公司如何处置出售资产换来的钱,直接反映了管理层是否把股东利益放在首位。卓越的资本配置能力是伟大公司的共同特征。

总之,读懂了“终止经营”,你就能剥开财务报表的层层迷雾,看到一家公司最真实的“素颜”,从而做出更明智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