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网商银行

网商银行,全称“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MYbank),是中国首批试点的民营银行之一,也是一家完全构建在“云”上、没有线下网点的纯互联网银行。它由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复星集团、万向三农等股东共同设立。网商银行的诞生,并非为了与传统银行争夺大企业客户,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广袤市场中那些最不起眼,却又最具活力的“毛细血管”——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它致力于用科技的力量,解决传统金融服务中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扮演着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坚定奔跑者角色。其核心特点在于纯线上运营、数据驱动风控、服务小微客群,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银行服务范式。

“小微企业”的贴心银行长什么样?

想象一下,一个在深夜依旧忙碌的淘宝店主,或者一个在街角经营着小吃摊的摊主,当他们急需一笔资金周转时,传统银行繁琐的申请流程和严格的抵押要求,往往让他们望而却ęp。网商银行的出现,就是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它不像传统银行那样坐落在繁华的街道上,拥有气派的大楼和忙碌的柜员,它的“营业厅”就在每个小微企业主的手机里。

“310”模式:银行界的“快餐”

如果说传统银行的贷款服务像一席需要精心准备、流程复杂的法式大餐,那么网商银行提供的就是高效便捷的“快餐”。其广为人知的“310”模式,生动地诠释了这种极致的效率:

这种模式的背后,是强大的技术实力支撑。它颠覆了人们对银行贷款“门槛高、流程长、手续繁”的传统认知,让金融服务像网购一样简单、快捷。

“码商”与“卫星”:科技如何重塑信贷?

传统银行评估一个客户的信用,主要看什么?通常是房产、汽车等固定资产抵押,以及稳定的工资流水。然而,对于千千万万的“码商”——那些依靠一个二维码做生意的小店主、小摊贩——他们几乎没有这些“硬资产”。那么,网商银行是如何信任他们,并敢于给他们放贷的呢? 答案是:数据信用

从街角的“码商”到田间的农户,网商银行展示了科技如何将看似“无形”的数据,转化为“有形”的信用,从而为数千万此前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群体,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从价值投资视角剖析网商银行

对于一位价值投资者而言,理解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网商银行虽然是一家银行,但若仅仅用传统银行的估值模型去衡量它,可能会错失其真正的价值。从本质上看,它更像一家以银行业务为载体的科技公司。

护城河:数据、技术与网络效应

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曾说,他寻找的是那些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企业。网商银行的护城河,正是由数据、技术和网络效应共同构筑的。

盈利模式与成长性:薄利多销的普惠金融

网商银行的盈利模式并非追求单笔贷款的高利润,而是典型的“薄利多销”。它通过技术手段将服务成本降至最低,然后服务于海量的、传统银行覆盖不到的客户群体,通过规模效应来获取利润。

风险与挑战:硬币的另一面

当然,再优秀的公司也并非没有风险。对于网商银行,投资者需要保持清醒的认知。

投资启示录

尽管网商银行目前并未上市,普通投资者无法直接购买其股票,但通过剖析这家公司的案例,我们可以获得宝贵的投资启示,这些启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投资于其他公司。

  1. 第一,理解商业模式是投资的基石。 正如投资大师彼得·林奇 (Peter Lynch) 所言,“不研究公司基本面就投资,和不看牌就打牌一样危险。” 投资前,我们必须超越公司表面的“标签”(例如,它是一家“银行”),去深入探究它究竟是如何赚钱的,它的客户是谁,它解决了什么痛点。网商银行的案例告诉我们,一家披着“银行”外衣的“科技公司”,其内在价值和成长逻辑与传统银行截然不同。
  2. 第二,寻找拥有宽阔“护城河”的企业。 一家伟大的公司,必然拥有能够抵御竞争对手侵蚀的强大壁垒。在分析一家公司时,要学会问自己:它的“护城河”是什么?是品牌、专利、成本优势,还是像网商银行这样的数据和网络效应?这条河是正在变宽还是在变窄?只有那些拥有持续加深护城河的公司,才能在漫长的岁月中为投资者带来丰厚的回报。
  3. 第三,科技是重塑传统行业的颠覆性力量。 网商银行的崛起,是科技颠覆传统金融行业的一个缩影。类似的变革也正在零售、制造、医疗、教育等各个领域上演。作为投资者,应保持敏锐的嗅觉,积极寻找那些善于利用科技力量改造传统行业、提升效率、创造新价值的“颠覆者”和“赋能者”。它们往往是未来牛股的摇篮。
  4. 第四,关注风险,尤其是监管的“达摩克利斯之剑”。 投资不仅要看到潜在的收益,更要评估潜在的风险。对于那些在新兴行业、受到强监管的领域的公司,尤其要将监管风险放在首位。政策的“指挥棒”可以成就一个行业,也可以改变一个行业的生态。一个成熟的投资者,总是对风险心存敬畏,并将它作为投资决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