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商银行,全称“浙江网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MYbank),是中国首批试点的民营银行之一,也是一家完全构建在“云”上、没有线下网点的纯互联网银行。它由金融科技巨头蚂蚁集团作为主发起人,联合复星集团、万向三农等股东共同设立。网商银行的诞生,并非为了与传统银行争夺大企业客户,而是将目光投向了广袤市场中那些最不起眼,却又最具活力的“毛细血管”——小微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等。它致力于用科技的力量,解决传统金融服务中普遍存在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扮演着普惠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的坚定奔跑者角色。其核心特点在于纯线上运营、数据驱动风控、服务小微客群,开创了一种全新的银行服务范式。
想象一下,一个在深夜依旧忙碌的淘宝店主,或者一个在街角经营着小吃摊的摊主,当他们急需一笔资金周转时,传统银行繁琐的申请流程和严格的抵押要求,往往让他们望而却ęp。网商银行的出现,就是为了改变这一局面。它不像传统银行那样坐落在繁华的街道上,拥有气派的大楼和忙碌的柜员,它的“营业厅”就在每个小微企业主的手机里。
如果说传统银行的贷款服务像一席需要精心准备、流程复杂的法式大餐,那么网商银行提供的就是高效便捷的“快餐”。其广为人知的“310”模式,生动地诠释了这种极致的效率:
这种模式的背后,是强大的技术实力支撑。它颠覆了人们对银行贷款“门槛高、流程长、手续繁”的传统认知,让金融服务像网购一样简单、快捷。
传统银行评估一个客户的信用,主要看什么?通常是房产、汽车等固定资产抵押,以及稳定的工资流水。然而,对于千千万万的“码商”——那些依靠一个二维码做生意的小店主、小摊贩——他们几乎没有这些“硬资产”。那么,网商银行是如何信任他们,并敢于给他们放贷的呢? 答案是:数据信用。
从街角的“码商”到田间的农户,网商银行展示了科技如何将看似“无形”的数据,转化为“有形”的信用,从而为数千万此前难以获得金融服务的群体,打开了一扇希望之门。
对于一位价值投资者而言,理解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和竞争优势至关重要。网商银行虽然是一家银行,但若仅仅用传统银行的估值模型去衡量它,可能会错失其真正的价值。从本质上看,它更像一家以银行业务为载体的科技公司。
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曾说,他寻找的是那些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企业。网商银行的护城河,正是由数据、技术和网络效应共同构筑的。
网商银行的盈利模式并非追求单笔贷款的高利润,而是典型的“薄利多销”。它通过技术手段将服务成本降至最低,然后服务于海量的、传统银行覆盖不到的客户群体,通过规模效应来获取利润。
当然,再优秀的公司也并非没有风险。对于网商银行,投资者需要保持清醒的认知。
尽管网商银行目前并未上市,普通投资者无法直接购买其股票,但通过剖析这家公司的案例,我们可以获得宝贵的投资启示,这些启示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投资于其他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