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林证券(Merrill Lynch),这家曾经叱咤风云的华尔街巨头,更像是一位将投资从“贵族游戏”变为“大众运动”的先驱。它的名字,本身就是一部浓缩的现代金融史。鼎盛时期,美林证券以其标志性的公牛(Bull)形象和遍布全美的“奔牛军团”(Thundering Herd)——也就是其庞大的金融顾问团队——而闻名于世,高喊着“我们对美国充满信心”(We are bullish on America)的口号,将股票投资带入了千家万户。然而,它也因在2008年次贷危机中的巨大亏损而轰然倒下,最终被美国银行(Bank of America)收购。如今,美林作为美国银行的财富管理部门,依然是金融界一个响当当的品牌。
美林证券的故事,始于一个伟大的愿景:“将华尔街带到主街”(Bring Wall Street to Main Street)。 创始人查尔斯·美林(Charles E. Merrill)在1914年创办公司时,当时的股票市场还是少数富人的专属俱乐部。美林先生却反其道而行之,他相信普通人也应该有机会分享美国经济增长的果实。为此,他做了几件在当时看来惊世骇俗的事情:
正是这种“草根”路线,让美林证券迅速崛起。它的“奔牛军团”深入美国各个角落,如同金融世界的传教士,将投资的种子撒向广袤的中产阶级。美林的公牛标志,也因此成为美国资本市场繁荣和乐观精神的象征。
在众多贡献中,美林证券提出的“美林投资时钟”(Merrill Lynch Investment Clock)理论,至今仍是指导资产配置的经典模型。它就像一个投资罗盘,将经济周期与大类资产的表现巧妙地联系起来。 这个理论将经济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并指出了在每个阶段表现最优的资产类别:
这个时钟模型简洁而深刻,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宏观的、动态的资产配置框架。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让美林走向巅峰的创新精神,也为它后来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进入21世纪,美林证券大举扩张其投资银行业务,深度参与了当时最“时髦”也最危险的金融创新——将大量良莠不齐的房地产贷款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和债务担保证券(CDO)出售。当2008年美国房地产泡沫破裂,这些曾经的“香饽饽”瞬间变为“毒资产”,给美林带来了数百亿美元的巨额亏损。 在生死存亡之际,就在其竞争对手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宣布破产的同一天,美国银行宣布收购美林证券。这头曾经不可一世的华尔街公牛,以一种悲壮的方式结束了其独立存在的历史。如今,它作为美国银行旗下的“美林财富管理”(Merrill Wealth Management),继续服务着全球的投资者,但其身份已从独立的投行巨擘,转变为大型商业银行的一个部门。
美林证券的百年沉浮,给普通投资者留下了宝贵的经验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