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十家,这是一个在中国公募基金发展史上如同“开国元勋”般存在的名词。它并非指某个特定的公司,而是对1998年经中国证监会批准成立的、中国最早的十家基金管理公司的统称。这十家公司,如同十颗种子,被播撒在中国资本市场这片初垦的土地上,开启了专家理财的新时代。它们不仅是中国基金业的奠基者,更是二十多年来市场风云变幻的亲历者和见证者。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老十家”的故事,就是一部浓缩的中国权益投资进化史,其中蕴含着关于时间、品牌、周期和哲学的深刻启示。
要理解“老十家”,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上世纪九十年代。那时的中国A股市场,正值草莽英雄辈出的年代,充满了狂热的投机气氛和巨大的波动性。为了培育理性的机构投资者,引导市场走向成熟,监管层决定试点设立证券投资基金。 1998年3月,这历史性的一步终于迈出。国泰基金、南方基金、华夏基金、华安基金、鹏华基金、嘉实基金、博时基金、富国基金、大成基金、长盛基金这十家公司(名单顺序不分先后)相继获批成立,被市场尊称为“老十家”。 它们的诞生,承载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可以说,“老十家”的成立,不仅是中国公募基金业的“创世纪”,也是中国普通投资者理财观念的一次重要启蒙。
作为一本以价值投资为核心的辞典,“老十家”这个词条的意义远不止于一段历史。它们二十余年的发展历程,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投资中最朴素也最核心的道理。
价值投资的魔力,很大程度上源于复利。而要让复利这颗雪球滚起来,最不可或缺的就是足够长的时间坡道。“老十家”旗下的一些“老基金”,就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这一点。 以中国第一只封闭式基金“基金开元”(由国泰基金发行)和“基金金泰”(由南方基金发行)为例,它们都成立于1998年。如果一位投资者从成立之初就持有它们,并经历了后续的转型和分红再投资,那么在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尽管市场经历了数次惊心动魄的牛熊周期,其累计回报依然是惊人的。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为什么“老十家”中的绝大多数至今仍然是行业的头部玩家?答案是,它们用超过二十年的时间,构建了一条深邃的“护城河”。 在基金行业,这条护城河是什么?
这对我们的投资选择极具参考价值。在挑选基金时,尤其是在选择那些准备长期持有的核心仓位时,基金公司的“品牌”和“信誉”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考量因素。一个拥有强大护城河的公司,更有可能在未来的长跑中持续胜出,为投资者创造稳健的回报。
A股市场素以牛短熊长、波动剧烈而著称。“老十家”自诞生以来,完整地经历了2001-2005年的大熊市、2007年的超级牛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15年的杠杆牛与股灾……每一次市场的极端考验,都是对它们投资哲学和风控体系的淬炼。 这段经历告诉我们:
“老十家”培养了中国第一代明星基金经理,比如曾经的“公募一哥”王亚伟。他们的辉煌战绩,一度让市场对明星基金经理产生了近乎“封神”的崇拜。然而,这也是一柄双刃剑。
因此,我们在选择基金时,当然要考察基金经理的能力和履历,但更要深入了解他/她背后的公司文化、投研团队和投资流程。一个能“批量生产”优秀基金经理的平台,比偶尔出现一个“天才”的平台,更值得信赖。
时至今日,中国的公募基金公司数量已经超过150家,市场竞争日趋白热化。我们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前辈”呢? 一方面,它们凭借深厚的底蕴,在管理规模、产品线完整性和品牌影响力上依然占据着领先地位,是市场中不可忽视的中坚力量。 另一方面,它们也面临着新的挑战。例如,庞大的资产管理规模 (AUM) 可能会让基金经理的投资操作“船大难掉头”,在某些策略上丧失灵活性。同时,一些后起之秀在量化投资、行业主题基金等细分领域也展现出了强大的竞争力。 因此,对于今天的投资者而言,“老十家”的标签,更多的是一个值得信赖的起点,而非我们做出投资决策的终点。我们可以将其作为一个高质量的“股票池”或“基金池”,但最终的选择,仍然需要回归到对具体产品、具体策略和具体基金经理的深入分析上,确保其与我们自身的投资目标和风险偏好相匹配。
“老十家”,这个充满年代感的词汇,对价值投资者而言,绝非一个简单的历史名词。它是一部关于中国资本市场成长的“活字典”,更是一本写满了宝贵经验的教科书。 它用二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向我们反复印证了几个颠扑不破的投资真理:
理解“老十家”,就是理解中国基金业的源头与演变。将它们的故事内化为自己的投资智慧,我们便能在这条充满挑战与机遇的路上,走得更稳、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