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耗材

耗材 (Consumables),在投资语境下,它并非指办公室里普通的打印纸或圆珠笔,而是特指一种极其强大的商业模式。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一家公司首先销售一个耐用性产品(平台或工具),然后通过持续销售与该产品配套的、必须重复购买的消耗品来赚取大部分利润。这种模式也被生动地称为“剃刀与刀片”商业模式(Razor and Blade Business Model),它通过锁定客户,创造了源源不断、高利润的经常性收入,是许多价值投资者梦寐以求的理想生意模型。

耗材:不仅仅是办公室的打印纸

当我们谈论投资中的“耗材”时,脑海里浮现的第一个画面可能是打印机和墨盒。没错,这正是最经典的案例之一。打印机本身卖得很便宜,有时甚至亏本出售,但你一旦拥有了这台机器,就必须不断地购买昂贵的原装墨盒。打印机就是“剃刀”,墨盒就是“刀片”。这门生意的真正利润来源,不是一次性的硬件销售,而是后续持续不断的耗材消费。 这个模式的精髓在于“先亏后赚”或“硬件搭台,耗材唱戏”。它将一次性的客户交易,巧妙地转化为了长期的、具有粘性的客户关系。

剃刀与刀片:一个天才的商业模式

“剃刀与刀片”模式的起源,通常归功于美国企业家金·坎普·吉列(King C. Gillette)。在20世纪初,他推出了革命性的安全剃须刀。与当时需要磨砺、可终身使用的老式剃刀不同,吉列的刀架非常便宜,但他发明的可替换、一次性刀片却需要持续购买。 这个看似简单的创新,彻底改变了游戏规则:

这个模式很快就显示出惊人的威力,它为企业构建了一道深邃的护城河 (Economic Moat),让竞争对手难以逾越。

现代商业中的“耗材”变种

在今天,这种“耗材”模式已经演化出多种多样的形式,遍布于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远不止实体产品。

硬件 + 软件/服务

平台 + 交易费/增值服务

设备 + 试剂/配件

如何从价值投资角度审视“耗材”模式

对于价值投资者,尤其是深受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影响的投资者来说,“耗材”模式几乎是完美商业模式的代名词。因为它天然具备了构建强大竞争优势的核心要素。

“耗材”模式的“护城河”效应

一条宽阔的护城河能够保护企业免受竞争的侵蚀,而“耗材”模式恰好能挖掘出几种最深的护城河。

1. 高转换成本

转换成本 (Switching Costs) 指的是用户从一个产品或服务更换到另一个时所面临的代价。在“耗材”模式下,这种成本非常高。

2. 强大的用户粘性

一旦用户进入了这个生态系统,就会被深度“绑定”。这种粘性不仅仅来自于转换成本,还来自于习惯和生态依赖。想想看,一个深度使用苹果全家桶(iPhone, Mac, Apple Watch)的用户,他的照片、文件、联系人、密码都存储在iCloud上,所有设备无缝协同工作。让他换到安卓阵营,所付出的迁移和适应成本是巨大的。

3. 可预测的经常性收入

这是“耗材”模式最迷人的地方。与那些“一锤子买卖”的公司不同,这类公司的收入是持续且可预测的。只要“剃刀”的保有量(装机量)在增长,未来的“刀片”销售就能得到保障。这种稳定的现金流 (Cash Flow) 让公司可以从容地进行长期规划、研发投入和股东回报,也让投资者更容易对其进行估值。它就像拥有一口源源不断涌出石油的油井,而不是四处寻找金矿的勘探队。

评估一家“耗材”型公司的关键指标

作为投资者,当我们发现一家疑似“耗材”模式的公司时,不能只看表面,需要深入分析几个关键数据,来判断其“护城河”的真伪与深浅。

1. 初始装机量 (Installed Base) 的增长

这是“耗材”生意的基础。“剃刀”卖得越多,未来的“刀片”市场就越大。需要关注公司每年新增了多少“平台”设备,以及总的存量市场规模。一个持续增长的装机量是未来收入增长的领先指标。

2. 单用户耗材消费量 (Utilization Rate)

光有“剃刀”还不够,用户得频繁地使用它才行。这个指标衡量的是每个“平台”所消耗的“刀片”数量。例如,对于手术机器人公司,关键数据是“单台设备年均手术量”;对于游戏公司,则是“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如果这个数字在增长,说明用户粘性在增强,平台的价值在提升。

3. 耗材业务的毛利率

这揭示了公司真正的盈利能力。通常,“剃刀”(硬件/平台)的毛利率 (Gross Margin) 可能很低甚至为负,但“刀片”(耗材/服务)的毛利率必须非常高。投资者需要仔细拆分公司的收入结构,确认其利润是否主要来自于高毛利的耗材部分。如果一家公司的耗材业务毛利率不高,那这个模式的吸引力就会大打折扣。

4. 客户流失率 (Churn Rate)

这个指标衡量的是每年有多少用户停止使用产品或服务,离开这个生态系统。一个健康的“耗材”模式必然拥有极低的客户流失率。如果流失率很高,则说明其护城河很脆弱,用户粘性不足,所谓的“锁定”可能只是假象。

投资“耗材”模式的风险与陷阱

尽管“耗材”模式如此诱人,但它也并非万无一失。投资者需要保持警惕,识别潜在的风险。

警惕“剃刀”的钝化

1. 技术颠覆

最致命的风险来自于釜底抽薪式的技术革命。曾经的胶卷巨头柯达 (Kodak) 堪称“耗材”模式的典范,相机是“剃刀”,胶卷和冲印服务是利润丰厚的“刀片”。然而,数码技术的出现,让“刀片”的需求瞬间消失,柯达的商业帝国轰然倒塌。因此,投资者需要思考:有没有一种新技术,可能会让人们不再需要这把“剃刀”?

2. 专利悬崖

许多耗材,特别是医药和科技领域的,都受到专利的严密保护。专利赋予了公司合法的垄断地位和定价权。然而,专利总有到期的一天,这就是所谓的“专利悬崖” (Patent Cliff)。一旦专利失效,仿制或兼容的“副厂”耗材就会蜂拥而入,价格战在所难免,公司的利润空间将受到严重挤压。例如,打印机厂商与兼容墨盒厂商之间常年的“猫鼠游戏”,以及品牌药在专利到期后面临的仿制药冲击,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3. 消费者反抗与监管风险

当“刀片”的价格高到不合理的程度时,可能会激起消费者的反感。用户会想方设法寻找破解之道,例如给墨盒钻洞注墨、使用第三方配件等。这种行为的规模化会侵蚀公司的利润。此外,过于封闭和垄断的生态系统也可能招致反垄断调查或“维修权”法案等监管压力,迫使公司开放生态,从而削弱其锁定效应。

投资启示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耗材”模式提供了一个绝佳的视角去发现优质企业。它教会我们,不要只看一家公司卖什么,更要看它如何持续赚钱。 当你分析一家公司时,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寻找那些卖“剃刀”的公司,但要确保你真正买到的是源源不断的“刀片”生意。这才是价值投资者眼中,最锋利的财富之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