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联合发射联盟

联合发射联盟(United Launch Alliance),通常简称为ULA,是一家由美国两大航空航天巨头波音(Boeing)和洛克希德·马丁(Lockheed Martin)于2006年合资成立的公司。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两位武林高手为了垄断一门绝顶生意——为美国政府发射“国之重器”(如军事卫星、间谍卫星和深空探测器)——而决定化干戈为玉帛,联手组建的“超级镖局”。这家公司的核心业务就是提供高可靠性的运载火箭发射服务。在很长一段时间里,ULA凭借其近乎完美的发射成功率,独霸了美国国家安全航天发射市场。然而,随着SpaceX等新兴商业航天公司的崛起,这位曾经的“武林盟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与变革。

故事要从“老冤家”说起

要理解ULA,就得把时钟拨回到20世纪90年代。那时,美国空军启动了一个名为“渐进一次性运载火箭”(EELV)的计划,旨在寻找更可靠、更经济的方式来发射军用卫星。当时市场上最主要的两个竞争者,就是波音公司的德尔TA(Delta)系列火箭和洛克希德·马丁公司的宇宙神(Atlas)系列火箭。

昔日的“国家队”垄断者

这两家公司斗得不可开交,互相压价,甚至还爆出过商业间谍丑闻。然而,对于美国国防部(Department of Defense)来说,手心手背都是肉。他们既需要竞争来降低成本,又担心其中一家倒下后,会失去“备份”选项,导致国家安全发射任务“看天吃饭”。如果一枚火箭发射失败,或者生产线出了问题,必须有另一家能顶上。 于是,在一个颇具戏剧性的转折中,美国政府半推半就,促成了这对“老冤家”的联姻。2006年12月,联合发射联盟(ULA)正式成立,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各占50%股份,将各自的火箭业务合并。 从此,ULA开启了它的黄金时代:

“野蛮人”在门口:SpaceX的降维打击

就在ULA享受着垄断带来的丰厚利润时,一位名叫埃隆·马斯克(Elon Musk)的“搅局者”带着他的SpaceX公司闯了进来。SpaceX的打法完全不同,它带来了一个革命性的概念:火箭回收与复用。 传统的火箭都是一次性的,就像节日里放的烟花,绚烂之后就消失了。而SpaceX的猎鹰9号(Falcon 9)火箭,其一级助推器可以在完成任务后垂直降落并回收,经过检修后再次使用。这好比你买了一辆车,每次开到目的地后,车不用报废,下次还能继续开。这极大地降低了发射成本。 我们来看一组粗略的对比:

这种成本上的“降维打击”是致命的。起初,美国政府对SpaceX的可靠性持怀疑态度,但随着猎鹰9号一次又一次成功发射并回收,天平开始倾斜。最终,SpaceX通过了美国空军的认证,成功地从ULA手中抢走了大量订单,打破了后者长达十年的垄断。这位曾经安逸的“国家队”选手,第一次被逼到了公开市场的拳击台上,而且对手的拳头又快又重。

投资者的显微镜:如何“投资”ULA?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一个很自然的问题是:我能投资这家有趣的公司吗?答案是:不,但也不完全是

ULA不是上市公司,但它的“根”是

ULA本身是一家私人合资公司,你无法在股票交易所直接购买它的股票。但是,它的所有权掌握在两家巨型上市公司手中:

因此,通过购买波音或洛克希德·马丁的股票,你可以间接地“拥有”一小部分ULA。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对于这两家年收入动辄数百亿美元的巨无霸来说,ULA的业务只是其庞大版图中的一小块。ULA的业绩波动会对它们的股价产生影响,但通常不是决定性因素。投资者在分析时,需要将其放在母公司整体业务的大背景下考量。

一场正在上演的“卖身”大戏

近年来,关于ULA未来的讨论变得异常激烈。面对SpaceX的强大竞争压力以及自身转型的需要,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似乎都有意“放手”。自2023年以来,市场多次传出ULA将被出售的消息。 潜在的买家名单星光熠熠,包括:

这场潜在的交易对投资者意义重大:

  1. 对于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的股东: 成功出售ULA意味着一笔可观的现金入账。两家公司可以借此剥离非核心资产,将资源更集中于飞机制造、国防技术等主营业务上。出售价格将直接反映市场对ULA在激烈竞争下的真实估值。
  2. 对于整个航天产业的观察者: ULA的最终归属将重塑整个商业发射市场的格局。无论是被战略竞争对手收购,还是被财务投资者接盘,都将引发新一轮的行业整合与竞争。

价值投资者的启示录

ULA的故事就像一本活生生的商业教科书,充满了对价值投资(Value Investing)理念的深刻启示。

护城河并非永恒:从垄断到被颠覆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优秀公司。ULA曾经拥有教科书级别的护城河:

  1. 政府特许经营权: 独家承揽国家安全发射任务。
  2. 极高的技术与可靠性壁垒: 完美的发射记录让潜在对手望而却步。
  3. 客户锁定: 美国政府这个“大客户”几乎没有其他选择。

然而,SpaceX用技术创新这门“意大利炮”,硬生生轰开了ULA的城墙。它没有在可靠性上与ULA硬碰硬,而是开辟了一个全新的维度——成本。当一个颠覆者能以一半甚至更低的价格提供“足够好”的服务时,原有的护城河就会迅速被侵蚀。 启示:价值投资者而言,评估一家公司的护城河时,绝不能静态地看待。必须时刻警惕来自不同维度的技术颠覆。正如管理学大师克莱顿·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在其著作中描述的“颠覆性创新”一样,击败你的往往不是你眼中的老对手,而是一个你从未放在眼里的“野蛮人”。

巨头的转身:[[火神半人马座]]的救赎之路

面对生存危机,ULA并没有坐以待毙。它倾尽全力开发了新一代主力火箭——火神半人马座(Vulcan Centaur)。这枚火箭被寄予厚望,是ULA的“救赎之作”。 “火神”火箭的核心目标很明确:降低成本,提升竞争力

“火神”火箭在2024年初成功首飞,为ULA赢得了喘息之机。它已经获得了大量来自美国政府和亚马逊“柯伊伯计划”的商业订单,证明了其市场竞争力。 启示: 即使是身处困境的传统巨头,也可能通过壮士断腕式的改革和创新来重获新生。投资者在评估一家“昨日黄花”的公司时,需要仔细甄别它是在苟延残喘,还是在积极自救。一个成功的转型,往往能带来巨大的投资回报。ULA的“火神”计划能否彻底成功,是决定其未来命运的关键,也是投资者需要持续追踪的核心看点。

押注赛道,而非单个选手

ULA与SpaceX的龙争虎斗固然精彩,但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精确预测谁将是最终的赢家是极其困难的。今天的领先者,可能就是明天的落后者。 更聪明的策略或许是“押注赛道,而非单个选手”。商业航天是一个蓬勃发展的黄金赛道,其下游应用包括卫星互联网、地球观测、太空旅游、资源开采等等。发射服务,本质上是进入这个赛道的“高速公路收费站”,或者是淘金热中的“卖水和卖铲子的人”。 启示: 价值投资者可以拓宽视野,不必将赌注全部压在ULA的母公司或某个单一的火箭制造商上。可以去研究整个产业链,寻找那些为所有“选手”提供服务的公司,比如:

通过这种方式,无论未来是ULA、SpaceX还是蓝色起源笑到最后,只要太空经济的浪潮持续向前,投资者都能分享到整个行业成长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