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通云
联通云(China Unicom Cloud),是中国三大电信运营商之一的中国联通倾力打造的云计算服务品牌。它并非一家独立上市公司,而是联通内部一个战略级的业务板块,承载着公司从传统通信服务商向数字科技领航者转型的重任。简单来说,联通云就是“国家队”背景的云服务提供商,为政府、企业及个人开发者提供从底层基础设施(如服务器、存储)到平台服务,再到上层应用软件(如办公协同、视频会议)的一站式“上云”解决方案。作为电信运营商阵营的代表,联通云凭借其独特的“云网融合”优势,在竞争激烈的云计算市场中,走出了一条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国家队”云厂商的崛起背景
想象一下,十年前我们谈论云计算,脑海里浮现的可能是阿里巴巴旗下的阿里云,或是腾讯旗下的腾讯云。这些互联网巨头凭借其在电商、社交领域的先发优势,率先定义了中国的云市场格局。然而,随着数字化转型深入到各行各业,尤其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政务、金融、能源等领域,一个新的命题浮出水面:数据的安全与主权。
这为电信运营商的入局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以联通云、天翼云(中国电信)、移动云(中国移动)为代表的“国家队”云厂商应运而生。它们的崛起并非偶然,而是基于以下几个关键时代背景:
数据安全成为国家战略: 核心政务数据、国有企业商业机密、关键行业运营数据,这些信息的安全性至关重要。将它们放在纯粹的商业互联网公司的服务器上,总会存在一丝顾虑。而拥有央企背景的运营商云,在安全可信方面具有天然的“政治正确性”,更容易获得政府和大型国企客户的信任。
“东数西算”工程的推动: 这是一项国家级的战略工程,旨在将东部沿海地区大量的计算需求,引导到西部资源丰富的地区进行处理。这项工程需要构建一张覆盖全国的、超大带宽、超低时延的算力网络。谁拥有这张“网”?正是电信运营商。它们是“东数西算”战略最天然的承载者和建设者。
云网融合成为技术趋势: 早期的“云”和“网”是分离的。企业需要先向
亚马逊AWS或阿里云购买云服务,再向中国联通或中国电信购买网络专线来连接。而运营商自己做云,则可以实现“云”和“网”的深度一体化,提供打包的、更高效、更安全、成本也可能更低的解决方案。这就好比以前你需要分别找电力公司和自来水公司,现在有一家公司能把电和水打包一起给你送到家,体验自然更好。
联通云的核心竞争力:不止是“亲儿子”
在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看来,一家公司值得投资的关键在于其是否拥有坚固的护城河。联通云的护城河,并不仅仅是“央企”这个标签,而是由其独特基因所决定的、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的复合优势。
云网融合:天生的基因优势
这是联通云最核心、最底层的竞争力。云网融合(Cloud-Network Convergence) 指的是云计算服务与网络服务的一体化。
打个比方,互联网云厂商(如阿里云、腾讯云)好比是实力雄厚的“货运公司”,它们拥有庞大的车队(服务器集群)和先进的仓储管理系统(云计算平台),但它们行驶的“高速公路”(骨干网络)主要是租用或与运营商合作建设的。而联通云则像是同时拥有高速公路和车队的公司。
这种“路+车”一体化的优势体现在:
更低的延迟和更好的性能: 数据可以直接在联通自家的网络“内环”里跑,无需绕道公共互联网,传输路径更短,速度更快,体验更稳定。这对于在线教育、视频会议、工业互联网等对时延要求极高的场景至关重要。
更优的成本控制: 网络带宽是云计算的一项主要成本。联通云使用自家网络,其边际成本远低于需要支付高额带宽费用的竞争对手,这为其在价格战中提供了更多回旋余地。
一体化的服务体验: 企业客户无需再与多个供应商打交道。联通可以提供“一张发票,一个合同,一个客服”的“云+网+应用”一站式服务,极大简化了企业的IT采购和运维流程。
安全可信:政企市场的“敲门砖”
如果说“云网融合”是技术优势,那么“安全可信”就是联通云在特定市场上的“身份优势”。在政企(ToG/ToB)市场,尤其是涉及敏感数据的领域,客户选择云服务商时,技术的先进性固然重要,但服务商的背景、合规性和可靠性往往是决定性的第一道门槛。
联通云的央企背景,使其天然具备了“安全、可靠、可信”的品牌形象。这在“国资云”的建设浪潮中表现得淋漓尽致。各地政府和国资委纷纷要求下属单位将数据迁移至国资背景的云平台,联通云无疑是这个赛道上的首选玩家之一。这道由信任和资质构筑的壁垒,是纯粹的互联网公司短期内难以逾越的。
渠道与客户:深耕多年的“根据地”
彼得·林奇曾说,他喜欢那些拥有“枯燥”业务和稳定客户关系的公司。中国联通经过几十年发展,积累了庞大且稳固的政企客户基础。从中央部委到地方政府,从大型银行到基层乡镇,其销售和服务网络早已遍布全国。
这为联通云带来了巨大的协同效应:
低成本的获客渠道: 联通的政企客户经理在销售传统电话、宽带、专线业务时,可以很自然地向客户推介其云服务,实现交叉销售。这种“熟人推荐”的模式,其客户获取成本远低于互联网公司需要投入巨额市场费用去从零开始拓展的模式。
深厚的客户理解: 联通长期服务于各行各业的政企客户,深刻理解他们的业务痛点和数字化需求。这使得联通云在提供行业解决方案时,能够更“接地气”,更能切中要害,而不是简单地出售标准化的云资源。
财务与估值透视:云业务的“第二增长曲线”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理解了商业模式,最终还是要落到财务数据和估值上来。联通云作为中国联通的一部分,其财务数据并表在母公司的财报中,通常体现在“产业互联网”业务板块。
拆解联通云的财务表现
高速增长的“第二增长曲线”: 翻开中国联通的财报,你会发现,其传统的移动和固网业务收入增长已经非常缓慢,甚至停滞,这是成熟期行业的典型特征。而以联通云为核心的产业互联网业务,则常年保持着30%甚至更高的同比增长率。这条靓丽的增长曲线,正是驱动中国联通整体业绩增长、提升其估值想象空间的关键,经济学家称之为“
第二增长曲线”。
盈利能力仍在爬坡: 需要清醒地认识到,云计算是一个前期投入巨大的重资产行业。建设大规模的
数据中心需要巨额的
资本开支(CAPEX)。同时,为了抢占市场份额,行业内的价格竞争异常激烈。因此,在高速增长的背后,联通云的利润率可能还比较薄,甚至尚未实现规模化盈利。这是成长型业务的普遍特征,投资者需要关注其毛利率的变化趋势以及收入增长的可持续性。
如何为联通云估值?(SOTP估值法初探)
由于中国联通是一个“成熟业务+成长业务”的混合体,使用单一的市盈率(P/E)估值法可能会产生误判。一个低增长的电信业务和一个高增长的云业务,显然不能用同一个估值尺度来衡量。
此时,SOTP估值法(Sum-of-the-Parts Valuation,分部加总估值法) 成了一个更合理的工具。其核心思想是“拆开看,再加总”。
第一步: 将中国联通的业务拆分为两部分:一是传统的电信业务,二是联通云代表的产业互联网业务。
第二步: 对传统电信业务进行估值。这部分业务现金流稳定,增长缓慢,类似公用事业股,适合用较低的市盈率或
股息贴现模型(DDM)来估值。
第三步: 对联通云业务进行估值。这部分业务处于高速成长期,收入是关键指标,利润尚未释放,因此更适合采用
市销率(P/S)估值法。我们可以参考市场上独立的云计算公司(如金山云、优刻得等)的P/S倍数,给予联通云一个合理的估值。
第四步: 将两部分业务的估值加总,再减去公司的净负债,就得出了中国联通的整体内在价值。
通过SOTP估值法,投资者可以清晰地看到,联通云这个高速增长的“隐形资产”到底值多少钱,从而判断当前中国联通的股价是被低估了还是高估了。
投资启示与风险警示
投资启示
风险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