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公司 (Airlines) 航空公司是提供客运和货运航空运输服务的公司。从投资角度看,这是一个典型的资本密集、强周期性且竞争异常激烈的行业。它就像一架华丽但异常耗油的飞机,起飞需要巨额的资本支出,航行途中可能遭遇经济衰退、油价飙升、地缘政治甚至全球疫情等各种“气流”颠簸。正因如此,价值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曾开玩笑说,他应该在莱特兄弟试飞时就击落他们,以保护后来的投资者。这段戏言精准地概括了投资航空公司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和不确定性。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航空公司普遍存在三大难以克服的缺陷,我们称之为“三重诅咒”。
航空公司是典型的重资产行业。一架现代客机动辄耗资数亿美元,整个商业模式都建立在购买或租赁庞大机队的基础上。这些固定资产不仅前期投入巨大,后续的维护、折旧、航材储备等费用也是个无底洞。这种模式意味着公司需要不断地投入资本来维持和更新机队,这严重侵蚀了公司的自由现金流,使得股东很难获得持续、丰厚的回报。就像拥有一支昂贵的球队,即使没有比赛,球员(飞机)的薪水(维护费)也得照付。
航空业是典型的周期性行业,其命运与宏观经济和外部环境紧密相连。
从A地到B地的飞行服务,在乘客眼中本质上差别不大,这导致了严重的同质化竞争。为了争夺客源,价格战成了最常用的武器,这大大压缩了行业的利润率。虽然一些大型航空公司试图通过常旅客计划建立品牌忠诚度,或通过枢纽航线网络构建一定的护城河,但这种优势通常很脆弱。近年来,以极低成本运营的廉价航空公司 (Low-Cost Carrier, LCC) 的崛起,更是加剧了市场竞争,让传统航空公司的日子雪上加霜。
巴菲特与航空公司的“爱恨情仇”是价值投资史上的经典案例。1989年,他投资了全美航空的优先股,但这笔投资很快就变成了“噩梦”,公司濒临破产,巴菲特多年后才勉强收回本金。他由此得出结论:“航空公司拥有无限的成本,以及凶残的竞争。” 多年后,在2016年,巴菲特出人意料地“复吸”,同时买入了美国四大航空公司。市场一度认为“股神”改变了看法。然而,仅仅在四年后的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巴菲特在行业最危急的时刻,以巨额亏损清仓了所有航空股,并坦言:“我错了”。 巴菲特的两次“折戟”深刻揭示了价值投资者远离航空公司的核心原因:
尽管整个行业荆棘密布,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没有机会。对于希望在航空业“寻宝”的投资者,需要一张特别的“航行图”。
聪明的投资者会去寻找那些在特定领域构筑了相对优势的公司。
投资航空公司时,必须穿透“开辟新航线”、“引进新机型”等宏大叙事,聚焦于冰冷的运营数据。
对于极少数艺高人胆大的投资者来说,投资航空公司的最佳时机,可能恰恰是行业遭遇重创、一片哀鸿遍野之际。例如,在疫情或金融危机后,当市场极度悲观,股价跌至远低于其清算价值时,可能会出现投资机会。但这需要投资者对公司的资产质量、现金流状况和行业复苏前景有极深刻的理解,并做好长期被套的准备。这是一种高风险的逆向投资策略,绝不适合普通投资者轻易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