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伦·格林斯潘 (Alan Greenspan),是美国第十三任联邦储备委员会(简称“美联储”)主席,任期从1987年到2006年,长达近19年。在他的任期内,美国经济经历了长时间的繁荣,他也因此被媒体和市场誉为“大师”(Maestro)、“神谕”(Oracle),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财经人物。然而,他所推行的货币政策,尤其是长期维持低利率,也被广泛认为是催生了世纪之交的互联网泡沫和最终导致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的房地产泡沫的温床。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格林斯潘的故事不仅仅是一位央行行长的传记,更是一面深刻的镜子,映照出宏观经济的不可预测性、市场情绪的巨大力量,以及独立思考与坚守原则的永恒价值。
格林斯潘的职业生涯充满了传奇色彩和巨大争议。他既是备受尊敬的经济“沙皇”,又是后来被千夫所指的危机“祸首”。理解他的双面性,是理解过去几十年全球金融市场演变的关键。
你可能很难想象,这位日后叱咤风云的金融巨擘,年轻时的梦想是成为一名职业音乐家。格林斯潘曾就读于著名的茱莉亚音乐学院,并以萨克斯手的身份在爵士乐队中巡演。然而,他对数字和经济的兴趣最终战胜了音乐。放弃了音乐生涯后,他进入纽约大学学习经济学,并最终获得了博士学位。 在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之前,格林斯潘与威廉·汤森共同创办了经济咨询公司汤森-格林斯潘公司 (Townsend-Greenspan & Co.),为华尔街的顶级公司提供经济预测和咨询服务,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和声誉。 值得一提的是,格林斯潘早年深受客观主义哲学家安·兰德 (Ayn Rand) 的影响,是其核心圈子的成员之一。他曾是自由市场和金本位制度的坚定拥护者,认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越少越好。这一点与他后来作为美联储主席采取的积极干预主义政策形成了鲜明而讽刺的对比,也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受争议的谜团之一。1987年,他被时任美国总统罗纳德·里根 (Ronald Reagan) 任命为美联储主席,开启了他漫长而影响深远的“格林斯潘时代”。
格林斯潘的上任可谓“临危受命”。仅仅两个月后,全球股市就遭遇了“黑色星期一”股灾,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单日暴跌22.6%。面对市场恐慌,格林斯潘果断宣布美联储将随时准备提供充足的流动性,这一举措迅速稳定了市场信心,也为他赢得了“救市主”的美誉。 这次成功的危机处理,催生了一个著名的市场术语——“格林斯潘看跌期权” (Greenspan Put)。 在金融市场中,“看跌期权” (Put Option) 是一种赋予持有者在未来以特定价格卖出资产的权利的合约,相当于为资产价格下跌购买了一份保险。而“格林斯潘看跌期权”则是一个比喻,意指市场普遍相信,一旦股市出现大幅下跌,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就会通过降息等手段来救市,为投资者的损失“兜底”。 这种信念在接下来的近二十年里被反复强化:
这一系列操作,一方面确实帮助美国经济渡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创造了所谓的“大缓和”(The Great Moderation)时代——一个长期低通胀、稳定增长的黄金时期。但另一方面,“格林斯潘看跌期权”也像一颗甜蜜的毒药,它鼓励了市场的道德风险,让投资者和金融机构变得越来越大胆,敢于承担更高的风险,因为他们相信,反正天塌下来有美联储顶着。
作为市场的“神谕”,格林斯潘的一言一行都受到全球投资者的高度关注。为了在不引发市场剧烈波动的情况下引导预期,他练就了一套独一无二的沟通艺术。
格林斯潘的公开讲话以其故意模糊、晦涩难懂而著称,这种独特的语言风格被称为“联邦储备语言” (Fedspeak)。他曾有句名言:“如果我说的让你觉得特别清楚,那你一定是误解了我的意思。” 这种“谜语式”的沟通方式,目的是在传递微妙政策信号的同时,为未来的政策调整保留最大的灵活性。市场分析师们不得不像解读古代神谕一样,逐字逐句地分析他的证词和演讲,试图从中找到关于未来利率走向的蛛丝马迹。然而,这种沟通方式也与现代央行所倡导的“透明度”和“前瞻性指引”原则背道而驰。
格林斯潘并非没有意识到市场泡沫的风险。他职业生涯中最著名的一句话,便是在1996年12月的一次演讲中提出的。当时,面对高歌猛进的美国股市,他提出了一个历史性的问题:
“……但我们该如何知道,非理性繁荣 (irrational exuberance) 是否已经过度推高了资产价值,而这种上涨随后又将面临意料之外的、长期的市场收缩……”
“非理性繁荣”这个词瞬间传遍全球,并引发了全球股市的短暂回调。这表明他敏锐地察觉到了当时互联网泡沫的苗头。然而,警示之后,他却几乎没有采取任何实质性措施来为市场降温,比如通过加息或提高保证金要求来抑制投机。他认为,央行很难在事前准确判断泡沫,且刺破泡沫的代价可能比任其自行发展更大。 这种“看到泡沫但不主动刺破”的态度,深刻地影响了后来的央行思维,但也为日后更大的危机埋下了伏笔。
为了应对互联网泡沫破裂和“9·11”事件的冲击,格林斯潘领导的美联储在21世纪初将联邦基金利率降至历史低点,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维持在极低水平。 这个决策打开了一个巨大的“潘多拉魔盒”。极低的利率环境,迫使寻求回报的资本涌入房地产市场,催生了美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房地产大泡沫。银行和金融机构为了追逐利润,大肆发放次级抵押贷款,并将其打包成抵押贷款支持证券 (MBS) 和担保债务凭证 (CDO) 等复杂的衍生品,卖给全球的投资者。 格林斯潘本人对金融创新和市场自我调节能力抱有近乎信仰般的信任,他认为金融衍生品能够有效分散风险。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复杂的金融工具不仅没有分散风险,反而将风险隐藏、放大,并传染至整个金融体系。 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格林斯潘在国会听证会上做出了那次著名的“忏悔”。他承认,自己过去深信的“自由市场能够自我纠正”的经济思想中存在一个“漏洞”(a flaw),他对银行能够自主管理风险的能力“感到震惊和难以置信”。这位曾经的“大师”,最终以一种悲剧性的方式,承认了自己的理论模型的失败。
对于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格林斯潘的故事并非遥远的庙堂之事,而是充满了宝贵的、现实的投资启示。他的经历,恰恰验证了许多价值投资的核心原则。
格林斯潘时代充斥着各种诱人的“宏大叙事”:90年代的“新经济”和“科技革命”叙事,让人们相信盈利不再重要;21世纪初的“大缓和”叙事,让人们相信经济周期已被熨平,风险已被驯服。 然而,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和其最成功的学生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告诫我们,投资的基石应该是自下而上的企业分析,而非自上而下的宏观预测。无论宏观经济学家把未来描绘得多么美好,你投资的最终标的仍然是一家家具体的公司。 因此,最重要的功课是:
华尔街有句老话:“不要与美联储作对”(Don't fight the Fed)。这句话有其道理,因为央行的货币政策(尤其是利率和流动性)是影响资产价格的最强力量之一。当美联储“大放水”时,资产价格往往水涨船高。 但是,格林斯潘的教训告诉我们一个更深层次的道理:美联储不是上帝,它也会犯错,而且它的错误可能会引发系统性的灾难。 它的政策目标(如控制通胀和促进就业)与你个人的投资目标(实现长期资本增值)并不总是一致的。 作为投资者,正确的姿态应该是:
格林斯潘的故事完美诠释了经济学家海曼·明斯基 (Hyman Minsky) 的“金融不稳定假说”:长期的经济稳定和繁荣,本身就会鼓励人们去承担更多风险,从而孕育着未来的不稳定和危机。 在格林斯潘治下,人们经历了太长时间的好日子,以至于忘记了风险的存在。银行放松了贷款标准,投资者抛弃了审慎原则,每个人都相信房价和股价会永远上涨。这种由繁荣滋生的自满和贪婪,是所有泡沫和危机的共同根源。 这给价值投资者的终极启示是:
总而言之,艾伦·格林斯潘是一位极其复杂的核心历史人物。他是一位才华横溢的经济学家,也确实带领美国经济走过了辉煌的岁月。但他的政策遗产,尤其是对市场干预的路径依赖和对金融风险的低估,也给世界带来了深刻的教训。 作为一名致力于为自己财富负责的价值投资者,我们研究格林斯潘,不是为了评判他的功过,而是为了从历史中汲取智慧:永远不要将你的投资信仰寄托于任何“大师”或“权威”之上。你唯一可以完全信赖的,是你对企业价值的独立判断、你为自己留出的安全边际,以及你在市场风浪中保持情绪稳定的能力。